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谭浩俊:国企改革董事会不能当摆设

2015年08月18日 10:12 | 作者:谭浩俊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据媒体报道,国企改革的蓝图有了初步方案。国企改革有希望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实现新的经济增长。报道指出,改革一旦实施,中国将会模仿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组建两套类似的公司体系,负责向国企提供资金,并向其施加盈利压力。

 

  虽然目前来看,国企在数量上不再具有优势。但是,就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来看,仍然是其他所有制企业无法相比的。尤其在当前经济面临严重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国企的表现更直接决定经济能否尽快走出下行通道、步入复苏轨道。

 

  但是,从近几个月以来国企的表现来看,似乎并没有扮演起核心的动力角色。按照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441.8亿元,同比下降0.7%。但是,同期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却同比下降了21.2%,不仅远差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与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无法相比,后者同时实现利润分别增长了4.2%和6.3%。

 

  国企与民企的差距,显然不只是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加快改革就成了解决国企内在问题和矛盾最为紧迫的课题。

 

  而本次消息指出的新加坡淡马锡模式,毫无疑问是国企、特别是央企改革最主要的学习参考模式之一。可是,关键在于,学习淡马锡模式简单,要想真正取经于淡马锡模式,可能难度就相当大了。其中,能不能有效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就是一个很难突破的难题。

 

  要学习淡马锡模式,首先要让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控股公司等在“一线”作为,这对国资委将是一次重大考验。国企董事会能否具有选聘和任命经营层的权力,直接关系到董事会在企业的地位,关系到董事会与经营层如何相处,关系到政府与企业之间到底处于什么格局。而现实情况是,按照不同类型的国企,其经营层都是政府和国资委一竿子到底,董事会缺少对经营层的选聘权。如果不能突破,董事会就只能继续当摆设。同时,外部董事如何聘用,也直接关系到董事会是否能够真正成为企业的决策机构。因为,现行的外部董事,都不是专职人员,更多的都是退休高管、专家、学者等,是一种“福利”,而不是工作需要。

 

  总之,学淡马锡模式,不是要形式,而是要内容。很早之前我们就开始学淡马锡模式了,到今天还在进行董事会试点,且没有一个真正具有淡马锡真经模样的成功案例,可见,到底该怎样学,可能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作者系财经评论人)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国企改革 董事会 经济增长 淡马锡模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