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探访淮河流域早期文化的印记双墩遗址

2015年12月14日 09:57 | 作者:赵强 潘利威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双墩遗址二次发掘目前已完成了2014年秋季、2015年春季发掘,2015年秋冬季发掘正在进行之中,发掘面积已达近千平方米,已有多项重要发现尚未公布。”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馆馆长辛礼学13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个挖掘过程将持续3至5年时间。


u=860135085,3555741161&fm=21&gp=0

A72A44A473A10D95C3254243C802230C


今年9月19日,蚌埠市双墩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再次启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负责对遗址进行全面发掘,进一步追溯淮河文化的源头,探究双墩文化的内涵。目前,发掘工作进展顺利,已进入文化层,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


“通过发掘、研究遗址,搞清楚这个部落的功能区域布局,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进行复原,了解周围的环境和遗址的变迁。如果发掘理想的话还可以了解社会组织结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负责人张东介绍。


据蚌埠博物馆第二次双墩遗址发掘信息显示,本次发掘最重要的突破是找到了和双墩古人类居住场所相关的遗迹。考古队通过钻探发现,此次发掘区域的东部有红烧土迹象,这是人类居住的建筑的典型特征,对于了解聚落的结构形态、整体面貌,及展现当时生活环境有重大意义。


今年年底能够完成400平方米区域的发掘,此后还将在遗址东部选择适当的地点进行发掘。如果能把整个遗址之内的文化迹象分布范围搞清楚,将是双墩遗址二次发掘的最大收获。


本次发掘出土的遗物有夹砂陶、泥质陶等大量陶片,口大底小的大型炊器以及支脚、支座,形式各异的平底釜,大量的兽骨、鱼骨、贝壳,形似靴子的用鹿角制成的器物、网坠,还有最能体现双墩文化典型特征的刻划符号,这些符号一般在器物底部,呈网状和十字型。基于对这些遗物的分析研究,可以推断出先民们的生活以渔猎为主。


与以往抢救性发掘不同的是,本次发掘不再单纯地对一处遗迹进行集中清理,而是更关注面上的、与遗物有关联的信息。目前已经发掘到了新石器时代的地层,发现了大量的陶片和螺蛳壳、蚌壳等遗物,钻探还发现遗址曾经三面环水。


张东介绍说,十二月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将联合蚌埠博物馆成立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在这个中心成立时会公布更多关于双墩遗址第二次发掘的成果。


双墩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坐落在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在1985年11月全国文物大普查时,该遗址被蚌埠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发现,从采集到的陶片、石斧等文物标本看,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心面积达12000平方米左右。


在对双墩遗址的第一次发掘中,出土了600多件有刻画符号的古陶器,这些陶器距今约7000年左右,其纹饰简练,制作手法粗犷,多数刻有符号、图画,或者含有符号的组合图画。符号基本上都刻画在陶碗的圈足内,仅有少数符号刻画在碗的腹部或其他器物的不同部位,其中有大量逼真的象形动物刻画符号,以鱼纹、猪纹为多,还有鹿、蚕、鸟等。


淮河文化、庐州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是因历史和地形、地貌等特点形成的安徽省四大文化圈。淮河文化大部分分布在安徽淮河两岸,作为区域文化,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


编辑:陈佳

关键词:探访淮河流域 早期文化的印记 双墩遗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