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打破“学生工”的灰色利益链

2015年12月22日 16:17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顺德和东莞是广东电子制造行业的两大聚集地。近几年来,“用工荒”的说法始终在珠三角回荡。记者近日在这两个地区采访时看到,在各制造企业生产线上频繁流动的工人中,除了农民工群体外,还有一个不被人了解的特殊群体:由学校带队到这里参加“顶岗实习”的中专或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军。(12月21日《北京青年报》)


表面上看,学生“顶岗实习”,得到了社会实践的机会,包吃包住还有报酬可拿;而企业在解决了用工荒的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用工成本。如此看来,岂非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可深究起来没那么简单。


一方面,企业大量使用“学生工”,只能是权宜之计,支撑不起经济严冬下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的春天。“学生工”只是“顶岗实习”,按规定不能超过6个月的用工期限,“学生工”的频繁来去,根本培养不出敬业的产业工人和企业赖以成长的“工匠精神”。而且,“学生工”往往是在学校收取“劳务中介费”的急功近利下,被人为推上了企业生产线,存在隐瞒实情、专业不对口、工作超时等现象。学生看不到学有所用的希望和发展空间,反而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和逆反心理,谈不上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


另一方面,企业大量使用廉价的“学生工”,会造成恶性竞争,其他企业纷纷效仿,必然排挤用工成本相对较高的成熟工人。同时,企业不靠高薪福利吸引人才,不靠企业文化留住员工,只是不断重复使用“短期工”“临时工”来“顶岗”,如此急功近利必然是饮鸩止渴、恶性循环,也难以制造出高精尖产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的问题,更会成为制约企业长远发展、做大做强的瓶颈。


借“顶岗实习”之名,将学生大军推上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而学校行捞取灰色“劳务中介费”之实的现象,各地早已有之,已经成为一条产业链。这样的教育、产业生态是不正常的,也是可怕的。教育、劳动、纪检监察等主管部门应该主动作为、积极介入,对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须严格审批、依法监督;对违法或举报线索及时抓住,认真调查,坚决铲除依附于“学生工”上的灰色利益链条,打破发“学生财”的美梦,让疯狂敛财者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保护好青年学生的合法权益。(符向军)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学生工” “顶岗实习”“劳务中介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