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王广谦:高水平大学,要承担更多国家和国际责任

2016年01月13日 08:59 | 作者:解艳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开栏语: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全国政协一直高度关注高等教育工作。比如,2015年11月5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第四十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题围绕“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建言献策。2014年起,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与教育部联合开展高等教育相关课题调研,许多教育界委员专家参与其中。为发挥政协委员的密集优势呼应教育界的关注,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教育周刊从2016年开始,将高等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报道方向,并开设“高教·高端”专栏。


去年10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随着《方案》的颁布与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必将走向一个全新的多样化发展阶段。作为财经类院校如何办出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近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

——编者


王广谦

王广谦


一流大学要培养精英领袖型人才


《教育在线》:中央财经大学(以下简称中财)曾是一所财经类单科性院校,多年前开始朝着多科性方向发展,当初是出于何种考虑?


王广谦:中央财经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新型高等财经院校,历经中央税务学校、中央财政学院、中央财经学院、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等发展阶段,1969年被迫停办,1978年复校,1996年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1978年复校的时候,学校仅恢复开设了财政、金融、会计三个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们陆续恢复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开设的全部专业并开始不断扩展新专业。这期间最重要的节点是1996年更名大学,在那前后确定了从单科性向多科性院校发展的方向,即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为主体,文学、哲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作为一所中央级财经院校,我们的定位是培养业界精英和领袖人才,也就是说,学生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市场法制观念,同时也要有国际化视野。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业务能手,还要赋予其创新和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责任,没有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难以实现的。单学经济,学生的视野还是窄了些,而理工科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科学可以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因此,要办高水平大学,需要综合性学科支撑,学生才能全面成长。


从单科性向多科性转型,并不是搞“拼盘”,是要在财政税务、金融保险、会计统计、贸易经济等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根据国家需求和学校实际扩展相关学科。在突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与项目管理、信息管理等财经管理学科特色的同时,积极发展法、文、理、工等其他学科。新扩展的学科,学校也有一定的基础,并坚持高起点、强特色的方向。实践证明,学校新扩展的学科自身发展都很好,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好评,同时对财经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高水平提供了极大的支撑。当然,也并不是说所有的单科性大学都不能办成高水平大学,比如体育、艺术类院校,这些院校具有鲜明的特性和相对独立性,因此独立办校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财经管理学科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学科需要有更综合的知识和能力,财经类大学如专业设置过窄,在人才培养方面与综合性大学的财经专业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20160113085920


《教育在线》:这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王广谦:大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这些年,中国经济地位不断上升,并且开始引领世界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人才,也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没有宽广的视野,没有综合的科学文化素养,如何引领全球经济发展?


当然,并不是所有大学都要培养精英人才。学生本身也是有差异的,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我们每年的招考分数排在全国第12名左右,从高考这条线来说,到中财的学生都是很优秀的,在全国2000万左右同龄人中,他们是前两、三万名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努力,给他们最好的教育。


《教育在线》:那是精英中的精英。


王广谦:可不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未来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这批人在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也要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有发言权,能够参与国际规则的制订、引领世界未来发展。一流高水平的大学,就是要承担国家责任和国际责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建设若干所以财经管理为核心学科的多科性的、综合性的大学,才能和中国当前和未来的地位相适应。


《教育在线》:大家对中财学生的印象是业务能力强,是应用型人才,这跟刚才您说的培养精英领袖人才有矛盾吗?


王广谦:不矛盾。因为中财有重视实际应用的人才培养传统,学生知识基础牢固,业务上手快,又踏实能干。领袖型人才不是一开始就是领袖,还是要从社会、从市场、从基层一点一点做起。好高骛远,谁让你当领袖去?只有具备了领袖人物的综合素质或潜质,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成长为领袖。没那个素质或潜质,很难成长为领袖。当然这也是我们的特色,我们既要培养学生基础扎实、务实肯干、勤奋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同时要培养他的综合素质,保护和培育他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发现和挖掘他的潜能,还要给予他一种信心,一种为社会贡献正能量的理念,一种引领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视野和大气宽广的胸怀。


《教育在线》:单科性向多科性发展经历了多长时间?


王广谦:我们前后筹划了10多年,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努力了,到1996年正式更名为大学,成为学校成功转型为多科性、综合性院校的标志。到2000年,学校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之后,又步入了“入主流、办特色、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时期。


原来我们由财政部主管,优势是跟行业企业接触紧密,开设的学科专业与行业需求契合度高,学生上手快,好用。那个时候我们也属于“国家队”,但那是在单项比赛上,就像排球锦标赛,篮球锦标赛,进入教育部就不同了,直属高校都是各部委各行业的龙头院校和知名综合型大学,在这个平台上竞争就像“奥运会”,这是综合性的,我们进去规模和学科就算是较少的了。所以,我们提出要入主流,同时要办出自己的特色。


原来我们进行国际比较,盯的国际名校主要是财经管理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如日本一桥大学(位于日本东京都国立市的一所顶尖国立大学,被誉为“亚洲的哈佛”)、英国的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现在我们还更多地关注哈佛、耶鲁、牛津、剑桥、斯坦福等这些综合性的世界名校。


要赶超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加速度”前进


《教育在线》:高水平大学是不是一定要规模很大?


王广谦:这十几年是中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学科、专业的设置,还是学生的规模,发展都很快。中财也是如此,现在我们的学生规模1.6万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优化师资,同时加快国际化水平,现在学校60%以上的教师都有出国学习的经历。但是大学还是有自己的规律的,不是人数越多越好,我觉得,两万人左右的学生是大学比较合适的规模。当然,中国是人口大国,规模可以大一些,关键是看大学的管理能力。


《教育在线》:您如何看待一流大学建设?


王广谦:其实“双一流”的目标早就提了,只不过现在更加迫切,真正干这个事儿,还是要围绕大学四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还是要围绕老师、学生扎扎实实做功课。


随着中国地位的提升,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名校。名校并不是一定排名第一、第二,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一当然好,第二也不简单,能够排在前列,有特点、有影响就应该是名校。有这么一批学校,高等教育就发展起来了,当然随着中国更加强大,在国内是名校,在全球范围内自然而然也就是名校了。


《教育在线》:刚才您提到国际化,在这些年发展中,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有何变化?


王广谦: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就像一个池塘,大家各自筑坝养鱼,人家那边水位高,你在坝上开个口子,这边水就多了,鱼也肥了。所以怎么评价改革开放的好处都不为过,中国高等教育也是如此,我们刚开始学苏联,后来学欧美,以前他们是老师,我们是学生。现在不是了,过去我们的研究在人家看来都是小儿科,是常识。现在我们研究的尖端课题,往往也是全球的尖端,


《教育在线》:比方说?


王广谦:拿我们经济学来说,比如价格问题,价格高了利于生产,不利于消费。价格低了,刺激消费,不利于生产,但价格的决定主要是靠市场供求形成。像这种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在我们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是没法应用的。但在当时我们这里,就是一个尖端,就是前沿,而在人家那儿却是常识。


《教育在线》:现在我们可以在一个平等的台面上研讨这些问题了。


王广谦:现在我们谈前沿,就是国际的前沿,包括科学技术。虽然认识上差距小了,但我们总体的发达程度还差得远呢,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是人口大国,一平均就不行了。社会进步不是一蹴而就,从理论认识到现实是需要时间的。就像马拉松人家已经跑20公里了,你才起步。因此,必须以加速度前进。


高等教育也是如此,要把人才培养成发达国家水平,得需要多少代人的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按照规律前进。


《教育在线》:作为校长,您感觉跟国外知名高校的差距有何变化?


王广谦:确实感觉差距小了,非常明显。我刚当校长那会儿,人家来访,或者是我访人家,得做好几天功课,确实是以学生的心态来对待。过去我们是希望人家帮一点是一点。现在感觉比较平等了,交往中也能感到学校之间的差距在缩小,这样更有利于找到双方互赢的项目,而不是一味地引进和求助了。从求助到平等,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现在我们可以共同探讨一些共性的话题,也可以给人家传授一点经验了。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是我们国家强大了,国际地位上升了。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王广谦 高水平大学 责任 高等教育 中央财经大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