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清末民初交通出行:由奢侈变得大众化

2016年02月27日 17:27 | 作者:蒋建国 |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轮船和火车的出现让人员和商品流动性大增


在传统社会,民众出行方式一般依靠步行,轿子仅供官商富绅作为代步工具。当然,马匹、船只也是交通工具。那是一个出行不易,远行更难的时代。


W020131126263099246973


2014031811165480538


res04_attpic_brief


u=95521224,3874685201&fm=21&gp=0

点击进入下一页

  清末《时事画报》上的粤汉铁路行车时刻表


清朝一口通商以后(1757-1842),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一带的交通有了极大的进步。机动船舶、火车作为当时先进技术的代表,开始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珠三角地区的民众可以坐上安全、快捷和舒适的轮船、火车,当天从广州往返,这极大地改变了民众的时间观念,使城乡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商贸往来更为便利,广州作为岭南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也变得更为突出。而对于民众来说,交通消费已由以往的奢侈变得大众化。


历史上,广州水上运输一向发达,珠江上数以万计的疍民以船为家,这些船只不仅成为联结珠江两岸交通的重要工具,而各式帆船和紫洞艇作为珠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广州民众消闲的好去处。当然,那些都是以人力和风力驱动的船只。


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州出现了数家外国轮船公司,如旗昌轮船公司、省港口轮船公司、太古及怡和公司等,这些外国轮船公司一般经营广州至香港、澳门、上海等地的航线。


而广州商人设立的小轮船公司也逐步发展起来,如光绪十五年(1889年)创办的民营平安轮船公司,主要经营广州一带的内河航运,还有广州侨轮公司、侨办新南海公司等小轮船公司。


在粤港澳之间的交通往来中,轮船作为交通工具,起着重要作用。据《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记载:“1882年航行于香港、澳门间的河轮,每周载运来往的中国旅客约为2204人次”,而到了1902年,“由轮船往来省城、香港、澳门者,一来一往,各约50万人。又由省城来往西江各口之客,年多一年,本年扯计一来一往各约1.2万人”。


到了20世纪初,随着广三、广九等铁路相继开通,广州与珠三角广大地区之间人员和商品的流动性更是大大加强。


据记载,广州至三水铁路,仅1904年12月,“每日搭客扯计7273人……市上所出之物,亦多由载客火车转运。1907年,广三铁路载客约为3191524人,其中外国人2108人”


1911年,广九铁路于全线通车,1915年,粤汉铁路也通车到韶州(韶关)。到1919年左右,以广州为中心的水路、铁路运输网络已较为发达。


传统小艇、轿子与新式电船、人力车的竞争


多种新式交通工具的发展,为民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们可以通过对各种交通工具的价格和快捷程度等比较,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


词人胡子晋就以一首广州竹枝词形象地描绘清末珠江传统小艇和电船的竞争:“西堤站立望鹅潭,旧式生涯也不堪。小艇呼人人弗管,电船争落过河南。”


由于电船有明显的速度优势,虽然价格比小艇为高,但是民众还是纷纷选择坐电船,新式交通工具凭借技术优势,取得了市场竞争的有利位置。据记载,当时电船“一等五铜元,二等二铜元,”小艇的票价“从前每人二小制钱,今改为一铜元(一铜元相当于三小制钱,说明票价微涨)。”


清末民初,广州城内修建了新式大马路,城市流行的代步工具是人力车,比起以往的轿子,不仅速度快,且节约了人力,来去非常方便。有竹枝词描绘道:“马路纵横处处通,洋车飞跑气冲冲。独怜轿馆门罗雀,轿佬围谈诉困穷。”


人力车往返于广州城各交通要道,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线路,如《民生日报》1912年6月10日就刊登了人力车价格的广告:“由西濠口至靖海门,五仙;由靖海门至天字码头,五仙;由天字码头至川龙口,五仙;由川龙口至广九铁路,五仙;由广九铁路至咨议局,五仙;由咨议局至农事试验场,一毫;由农事试验场至沙河,一毫;由沙河至瘦狗岭,五仙。”


当时,一般职员的工资都在15元以上,偶尔花费几角钱坐人力车,还是可以承受的。至于官商富绅,乘坐人力车则成为家常便饭,人力车取代轿子,成为城内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


编辑:陈佳

1 2

关键词:清末民初 交通出行 由奢侈变得 大众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