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新媒体时代,造型艺术会终结吗?

2016年02月29日 13:49 | 作者:钟菡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旧岁新年交替之时,各大美术机构的年度展也纷纷开幕,展览一年来的创作和研究成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的《媒性的造型——2015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年度展》,将于3月25日至4月28日亮相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题目中就充满了“学院派”的意味。何谓“媒性”,什么是“造型”,院墙外的观众该如何欣赏这样的展览?展览总策划汪大伟和学术主持尚辉向观众一一揭示其中的学术秘密。


45


u=2486770623,1705794018&fm=21&gp=0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上大美院雕塑系教师的作品


画出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什么是造型艺术?艺术评论家、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 主编尚辉认为,人们今天对造型的理解已走入歧途,把绘画造型和真实的图像画上了等号,通过这个展览,需要让人们重新回到对造型本质的认知:造型形象不等于镜头图像。


“首先,造型形象最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家的想象,重新再造的一个形象。今天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造型形象和照片形象是没有差别的。这是最大误解,不仅是中国人误解,西方的些许艺术史学家们也是这么误解。”尚辉说。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天顶画完全是靠人物的造型解决的。然而,天顶画上的各种人物形象,能否用照相机拍出去替代呢?“你是拍不出来的,因为那些人物形象都是想象再造的,也即造型并非是对客观对象原本的再现,而是为了视觉审美需求进行了看似客观描写、实是主观再造、创造的艺术。”


对于人物画来说,艺术家的造型要懂得解剖关系、骨骼关系以及运动状态中的体态结构变化。也就是说,他要画出来人肉眼看不到的那些东西。“比如雕塑不是说把一个人的形象做了模子往那儿一放就行了,雕塑家要把你的形象重新进行骨骼肌肉以及结构的夸张、放大和再造。如果把你的脸放到5平方米这么大的时候,许多面部结构都要进行重大的调整,使其看上去更加结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塑造感。”


绘画造型其实也是绘画性的一种表现。画家并不是没有笔触的、没有情感地去塑造这些形象。他在塑造形象时,随着用笔方法的不一样,笔触、笔墨都具有手感的气息和生命,这些都是镜头机械图像所无法来实现的。尚辉认为,照片实际上是用一个凸透镜来呈现物象,并把它变成平面。结果,好多东西是看不见的。比如一个人的脸,当在这个地方成像的时候,他的背后是看不到的。但画家是靠自己理解和想象来造型的,画面上的形象体现的是画家对于形体的理解、想象和审美性的再造。比如把脸上的某个部位夸张一下,从而凸显出人物特色,这绝对不是照相机能完成的事情。


今天被称作读图时代,人们接受任何信息都被转化为图像,而这种图像不是传统的绘画图像,而是镜头图像或虚拟图像。图像已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眼睛,改变了我们的视觉经验,这在尚辉看来,是一种“很要命的事”。它甚至导致许多画家丧失了造型的能力,甚至于混淆了绘画造型和图像形象的区别,在这种时候,他们更多地会用照相机镜头下的图像来替代他绘画的形象。


为何将“造型”作为年度展的主题?上大美院院长、教授、博导汪大伟认为,美术学院是建立在造型艺术之上的,其基本语言是造型,使其经久不衰,绵延不断的就是坚持造型语言的教育。造型语言风格的形成虽然受时代精神,审美影响,但是造型语言的载体及媒介的变化对造型语言风格形成有着直接关系。“没有宣纸、笔、墨就没有中国水墨画,没有油彩、油画笔、油画布就没有西洋油画。因此从不同的媒介角度去研究不同的造型语言形成,从中寻找出带有规律性的样式,并以此探索造型语言今后的走势,是美术学院本体研究的任务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汪大伟说。


编辑:陈佳

1 2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造型艺术 会终结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