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李心峰:亲近经典

2016年05月09日 13:42 | 作者:李心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亲近经典与之对话

《论语·季氏》记载孔子之子孔鲤告诉他的同学的一段话:“(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孔子告诫他的儿子:不学诗,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就无法立身。孔子所说的“诗”与“礼”,都是他那个时代的经典。而在他看来,如果不学好“诗”与“礼”,就没有发言权,无法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当然,孔子的这一要求是对像他的弟子那样的士人君子而言的。可见经典对于一位有知识有修养的人多么重要。

经典对于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学子与学者而言,更加不可或缺。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长期积淀而逐渐形成的概念术语群及话语体系,而它们的形成大都是来自各个时期各家各派的学术经典。假如你对那些基本的经典所知甚少,又怎么能够在其专业领域与别人对话?别人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术语,如果连它的出处、大体上的演化过程、基本的内涵都不清楚,你还有资格发言吗?比如在美学和艺术理论中,如果连卡塔西斯(净化或宣泄)效果、阿波罗与狄俄尼索斯精神、诗言志、诗缘情等术语、命题都不清楚,更何谈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就此而言,我们不妨套用孔子对其儿子的话,对欲从事专业学习与研究的人说一句:“假如不读经典,干脆闭口莫言!”

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应该读那些经典?别的不谈,仅就人文社会科学而言,首先是各专业领域的经典;除此之外,还需认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方面的经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那些文史哲方面的经典。具体说应该如何确定各专业、各人的经典阅读范围,则需要虚心向各专业领域的老师、前辈学习、请教,有时也需要各人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不断调整增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经典?当然,我们首先应该尊重经典。因为,经典对于我们而言,意味着某种权威性。如《辞海》所言,经典就是那些“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那么,面对经典,我们是否只能尊重崇拜、仰而视之?我不赞成盲目崇拜。这是因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并非因为它每句话每个观点都绝对正确、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存在任何缺陷。孔子伟大,却也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柏拉图《理想国》是重要经典,但他却要把诗人逐出理想国;等等。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有历史的局限、环境的局限或个人主观的局限,但并不妨碍其经典的地位与价值。

对于经典,我赞成这样一种态度:既要心怀敬畏,尊重经典,又不盲目仰视崇拜,而是以一种平等立场、平视角度,有时甚至是质疑、批评态度,与之展开平等对话。也就是说,要努力走近经典、亲近经典,与之作知心朋友,做论争批评的诤友,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经典、掌握经典,努力将自己提升到理解经典的层次而不是永远匍匐在其脚下。马克思曾引用一句名言,我觉得也可以应用在面对经典的场合:“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在跪着。站起来吧!”

一般而言,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往往都是经过时间的检验磨砺。由于时间的间隔、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阅读经典、理解经典,往往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与障碍。因此,要亲近经典、理解经典并试图与之对话,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做必要的功课。就是说,经典是不是醇酒、春风、良师、知己,你要有愿意理解经典的心态和能够理解经典的知识准备。正像不会喝酒的人,品不出酒的好坏;没有一定的心境,品味不出清风明月的诗意;不是一个好学深思的好学生,再好的老师也没用。为了走进某一经典,我们要努力走近经典产生的历史语境,走近其作者的心路历程,走近其内心的精神世界。有时,我们还需要寻找合适的拐杖——优秀的入门向导,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的辅助性读物。如杨伯峻《论语译注》之于《论语》;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之于老、庄,如此等等。

简介:

李心峰,本名李新风,当代著名艺术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博导。国务院第七届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出版专著《元艺术学》、《现代艺术学导论》;主编《艺术类型学》、《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中华艺术通史·夏商周卷》等;论文集《开放的艺术———走向通律论的艺术学》、《艺术学论集》等。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李心峰 经典 艺术理论 学术讲演 文化涵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