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钮骠:前度浙昆今又来

——看昆剧《十五贯》再进北京联想

2016年05月23日 10:00 | 作者:钮骠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昆曲被“救活了”后的前10年,情势一片大好,剧团有了固定团址,大家的生活得到改善,人心安定,一心扑在事业上,在剧目的传承上、人才的培养上按部就班,精心开拓,又招收了盛字辈学生。传字辈老师们奋力带领世、盛字两辈青年演员,排演了一批古典名剧和大量优秀传统佳剧,如《牡丹亭》、《长生殿》、《南西厢记》、《桃花扇》、《浣纱记》、《风筝误》、《渔家乐》、《玉簪记》、《铁冠图》、《鸣凤记》、《狮吼记》、《翡翠园》等名著及生旦净末丑各行当的经典折子戏;还排演了一批新编古代生活题材和现代生活题材戏,以及本团的看家戏《十五贯》、《西园记》等,建树累累,业绩斐然,成为全国昆团的主力军。

不幸,1966年风云突变,“文革”掀起,团中老辈被打入牛棚,年轻的改行“下工厂”,好端端一个剧团被拆得七零八散,昆曲的传承、延续,惨遭辍止,再现垂危,一下子荒

废了10年的辰光。

幸喜,1976年,粉碎“四人帮”,雾霾除散,昆曲二次获得生息。浙昆恢复建制,东山再起,周传瑛老师再任团长。他在被打入牛棚期间就默默筹思,等待日后重整旗鼓,再招新人,重兴昆曲。他首先追回了下放工厂的世字辈演员,恢复了当年常演的剧目,引回旧日观众粉丝,站住脚跟。同时,招收一批秀字辈新学生,将接续昆曲香烟的希望寄托在又一代身上。继后又于2000年、2013年连续招进了万字、代字两辈新生代,至此,“传世盛秀,万代昌明”八辈昆曲演家,再续两辈就排序齐备。这次为纪念《十五贯》60周年,浙昆再次来到北京演出,就展示了“世、盛、秀、万、代”三代五辈的阵容。

自浙昆建团以来,几辈老少成员在抢救、发掘、保留、传承昆曲这宗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骄人的业绩。通过这些剧目,一方面给观众提供了好戏可看,另一方面利用这些剧目为教材,培养了几辈演员的艺术素质和演艺技能,打下了正宗、规范的专业基础,为昆曲的传宗接代,铸造了承前启后的桥梁,见人见戏见观众。古人谓“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学成于浙昆的几代昆曲人中不乏俊彦良才:有人被认定为国家级或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人荣获了全国或省市级的嘉奖,如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五个一工程奖、白玉兰奖等;还有的人,成就为传授昆曲的教授、名师,桃李盈枝,受人崇敬;更有人将昆曲送出国门,传播、介绍到域外各国、各地区,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增进了中华文化的认识。

还应提到的是:从浙昆还走出了几个为人所熟知的当代影视明星,如章金莱(六小龄童)、邢岷山、何晴都是秀字辈出身。

这次《十五贯》60周年的演出,可谓是浙昆人才的大展示,值得叫好称庆!展望新中国建国100周年的那一日,浙昆代字辈昆曲人还当风华正茂,相当于当年《十五贯》进京时传字辈老师的年岁,他们正成长为昆曲事业的栋梁之才、中坚力量,会给昆曲艺术的发展、繁荣,铸造出绚丽灿烂的景象,以告慰泉下的昆曲前辈先贤们,使之含笑瞑目。祈祷昆曲艺术永世遐昌,焜耀千秋!正是:

弹指一挥六十载,前度浙昆今又来。蛮台新秀承绝技,泉下老辈喜颜开。

2016年5月于望巢楼晚晴书房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钮骠 昆剧 昆曲 《十五贯》 浙昆 进京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