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80后教师的“抢手”党课

2016年05月25日 10:23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用传统文化打造思政课

2015年5月4日,一篇名为《青年节里谈中国》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共青团中央、总政青年局等多家官微以“深度好文”的标签转载发布。文章从3个小故事出发,传递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用幽默轻松的方式号召广大青年涵养中国气质、宣扬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随后《建军节里谈英雄》《国庆节里谈爱国》《重阳节里谈敬老》等“节日谈”系列评论文章陆续推出,被千万粉丝传阅分享,一年下来,写了30多篇节日谈之后,徐川的新书《节节向上——怎样把节日过得有点意思》应运而生。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引导的平台急迫需要凝聚受众、设置议题、激浊扬清,而节日是很好的契机。”善于寻找突破点的徐川多年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政工作的独特优势,同时将传统文化也变成了他手中的“神器”。

“你是合格的中国人吗?”徐川常用这句话作为自己传统文化讲座的开篇,“西游记中究竟是谁挑担子”“为什么娶妻叫结婚,当兵叫入伍”“信口雌黄是怎么回事”等10道测验题结束,学生基本心服口服,随着徐老师幽默风趣的讲授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婚是什么意思?有人说就是结合和婚姻呗。但是过去结婚写成‘结昏’,又怎么理解呢?难道是脑袋一发昏就结合了……”一节课下来掌声和笑声此起彼伏,常有学生听完讲座后反馈:“感觉整堂课都在听段子,一堂课笑岔气好几次!”

在徐川看来,当下,95后学生已是大学校园的主体,他们思想开放、个性张扬、自我独立,如何让他们信服,从而做好思政教育和服务引导工作,是学生工作人员面临的共同课题。

出于专业所学和个人兴趣,徐川对中国传统文化别有研究,并探索将传统文化与思政工作相结合。他把文化普及形象地比喻为“送礼物”,要让学生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趣味和价值,同时与思政教育联系起来,既要让文化可亲可感,又要精心设计讲课的内容和语言,用学生喜欢的方式送给学生。

在传统文化普及的道路上徐川越走越开阔,思政工作也越来越顺手。去年秋天,他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选课系统刚上线几秒钟,500人的名额就被学生一抢而空。

学生随时找得到、聊得来、靠得住的“川哥”

“有学生来问我,说自己原先高中成绩很好,到南航后变成了‘学渣’,很自责。我直接告诉他,我的大学是人生中最黑暗的4年。”徐川说,自己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人,高考时本想报考中文专业,但偏偏被调剂到英语专业,最怕的学科成了自己的专业,每天学习都很痛苦,“现在遇到学生有学业方面的困扰,我很能理解他们,但生命就在于有各种可能性”。

2008年,徐川辞去了新东方的高薪工作,来南航当起了学生辅导员,“在新东方教英语年薪几十万元,而在南航当辅导员一个月才1800元,大家都在问我为什么”。

“从到南航的第一天到现在,有一个关键词伴随我的全部工作时光,就是学生。离开学生我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过去的8年,从学生辅导员到学生处处长助理,从校团委副书记到学院党委副书记,如今徐川身上已有很多光环和标签,但他常说那都是“浪得虚名”,自己最重要、最扎实的身份,是学生随时找得到、聊得来、靠得住的“川哥”。

徐川认为,学生在寻找人生方向的过程中缺的就是支持和陪伴,而自己最擅长的就是和大学生聊天。几年前,南航一名机电学院的学生找到他倾诉自己的烦恼,说想考北师大心理学研究生,但家人朋友不理解。在徐川的支持下,这名学生顶住压力报考却落了榜。“前段时间我去北师大作培训讲座,结束后听到有人叫‘川哥’,原来就是那个学生。第二年又坚持考了一次,终于考上了,现在研究生快毕业了。”徐川说,这就是自己工作的意义,“你不知道哪一刻,惊喜就会回报你”。

“教育不是我的工作,不是我的职业,它是我这一生要投入情感和精力的事业。”徐川觉得,和学生在一起,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自己成长的过程。(来源: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编辑:王沥慷

01 02

关键词:航空航天大学 80后教师 党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