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策论 策论

反对过度医疗从限制输液做起

2016年07月05日 10:33 | 作者:袁云才 | 来源:长沙晚报
分享到: 

7月1日起,除儿童医院外,江苏省46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将统一实施新政: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2016年底前,江苏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门诊全面禁止静脉输液。据了解,我国并未在国家层面对医院的门诊输液作出统一规定,但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7月3日长沙晚报掌上长沙)

u=165839355,1265109671&fm=21&gp=0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这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格言。此说虽然有点绝对化,但给人们带来一些有益的警示:能够避免用药的,尽量不要用药。毕竟,是药三分毒,用久了,用多了,病症就可能产生耐药性,再用药就不那么容易对付。

现代医学比古代有了很大发展,不止是用药,还发明了打针和输液。治病手段得到了高度的强化,治病效率也大大提高,但仍强调一条医学基本原则,即“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样的原则,古今皆同,颇似“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之类的兵法。可在现实中,国人看病时,这条原则却往往颠倒了个儿,变成了“能打针不吃药,能输液不打针”。走进医院就如走进“吊瓶森林”,不论是住院部还是治疗室,抑或街头的小诊所,到处可见到卷起衣袖、挂着吊瓶、眯着双眼的患者,有时连走廊都被挤满。这样的场景让小孩看了,会误以为没有打针输液就不叫看病。

当一个人患个普通感冒都要挂吊瓶时,我们不禁感叹:现代人是怎么了?是身子“进化”得太脆弱,还是腰包实在太鼓了?更可笑的是,由于输液成风,一些家长带小孩看病时,如果医生不给开个吊瓶什么的,心里反倒很着急。他们哪里想到,静脉输液其实是有风险的给药方式,我国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输液不良反应。而且,抗生素的滥用还会增加耐药细菌的产生,最后将导致“无药可用”。

随便就输液,就等于本可不做手术的硬要开刀,其本质是过度医疗。过度医疗不仅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耐药细菌的增加,加大患者的负担,而且会极大地遏制医疗技术的进步。这就如士兵练习枪法,如果允许一枪散射百颗子弹去打靶,那么谁还会去专心钻研一颗子弹命中靶心的技术呢?据统计,国际上每年每人2.5到3.3瓶的平均输液水准,到了我国就变成8瓶,这是一个令人汗颜的数字。如果不改变医生看病对于输液的高度依赖,不摘掉“吊瓶大国”的帽子,那么,减轻看病负担、提高诊疗水平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所以,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等地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是一件对医患双方都有益的善举。对患者而言,这样的措施不啻为一道护身符,挡住了过度医疗掏空钱包、祸害健康;而医院一方也应明白,一味地依靠滥打“点滴”赚钱,不仅风险大,可能导致医患纠纷,而且实在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绝非长久之计。反对过度医疗从限制输液做起,是对当前医疗乱象的当头棒喝,但愿它能让更多手握开处方大笔的医生清醒。

然而,在利益的诱惑下,若无切实的配套举措,限制输液的措施能否很好地落实,还是个疑问。比如,你不允许在大医院的门诊打“点滴”,他会不会开了“点滴”然后到背街小巷的私人诊所里去打?另外,堵了此门,二级以下的公立医院门诊,会不会成为滥打“点滴”的另一个热门去处?若如此,那就成了按下葫芦浮起瓢。显然,对于这些可能产生的漏洞,还需在实践中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来堵住。(袁云才)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过度医疗 医疗新政 停止门诊输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