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动态书画动态

台北再看董其昌书法 信札曾经言及稿费

2016年07月14日 14:43 | 作者:何文 | 来源:东方早报
分享到: 

董其昌在中国书画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继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妙合神离——董其昌书画特展”后,以收藏明代文人书法知名的台北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于7月在台北(大安区金山南路二段222号展厅)再次推出又一董其昌大展——“董其昌与松江书派”特展(7月1日-8月25日)。


10f3579c04d


60岁董其昌作品《草书临张旭怀素高闲帖》


80岁董其昌作品《临怀素自叙帖》


80岁董其昌作品《草书临怀素自叙帖》


70岁董其昌作品《贺平湖令陈杲菴奏最》


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17岁的董其昌参加松江府会考,因松江知府衷贞吉认为董写字太差,只得第二名。从此发奋临池,从学于陆树声、莫如忠等。董其昌在翰林院的几位馆师,如韩世能(1528-1598)收藏极为丰富,有世人熟悉的苏轼《寒食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怀素《自叙帖》等,使得董其昌可常常欣赏与临摹名迹,再加上努力地学习与创作,最终成为影响书坛的重量级人物。清代康熙帝酷爱董其昌书法,一生临写董字甚丰,更遍搜董氏真迹。董其昌是晚明书画界的核心人物,在创作、收藏、理论方面都是当世翘楚,并且影响后代极深。

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此次展出董其昌五十岁至八十岁的精品,其中临摹王羲之、张旭、怀素、高闲的作品。他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不拘泥于形似,因而渐次形成自己的风貌。另有《临十七帖卷》,前有董其昌论赵孟頫文字,颇见其与赵氏较量抗衡之心。艺术史大家傅申教授因此题引首“玄宰与子昂争衡卷”。由董其昌、莫是龙、陈继儒三杰所领衔的“松江书派”,以一种消闲优雅的复古风格成为江南地区的代表书风。与董其昌交情匪浅的莫是龙与陈继儒,是他艺事上的手足,三人在风格与思想上互有影响,彼此提携,深研书画,三人皆成为一代宗师。

此次展出一件董其昌信札,可称之为“董其昌的稿费”,鲜活记录了一桩关于董其昌“润笔”的趣事。晚明文人日常生活多姿多彩,官员在繁忙的公务之暇,还要面对许多书画文字应酬,而这样的场景在信札中常有所记载描绘。为人创作诗文书画,拿取润笔费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碍于朋友间的情谊,往往不便明说。

信札开头提到,收信人曾拜访董其昌,却阴错阳差被门房阻挡,董其昌得知后,急忙追出却已不可得,于是修书一封,致表歉意。这封信的“亮点”其实在后头,先前收信人寄去稿件,请董其昌写序,董其昌说作序乃举手之劳,讲稿费就伤感情了。等到文章写成,如果觉得还可用的话,只要拿文徵明的画当作润笔费即可。作为吴门书画领袖的文徵明,在当时艺术市场享有极高的地位,因此赝品无数,真迹难得——换做是现在的话,意思大概就是拿张大千齐白石的真迹来当润笔吧!

与此次展览相应的是,台大艺术史教授傅申、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朱惠良、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副研究员何炎泉、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董事长何国庆等将以“董其昌的书画船”、“董其昌书法中的物质性及其成就”为题进行讲座。

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但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其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在明代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法为宗法,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

董其昌书论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画禅室随笔》也收录有大量的论书随笔。

编辑:陈佳

关键词:台北再看 董其昌书法 信札曾经言及稿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