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泉林模式:改变秸秆命运

2016年07月27日 13:58 | 作者:谢靓 刘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秸秆综合利用减碳效应明显

泉林集团的前身是建于1976年的高唐县造纸厂。上世纪90年代,山东有一千多家造纸厂,全省工业污染约有八成来自造纸业,大量制浆的黑液直接流入河道,附近的村子都弥漫着恶臭。当时,泉林集团的草浆规模不足万吨,是国家要淘汰的小造纸厂之一。

这段没有任何环保处理的“倒黑液”历史,是泉林主管环保的副总贾明昊最难忘的记忆。他说,泉林曾因环保不达标差点关门,“我们是被逼出来的”。

7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泉林造纸的总排口,一片数千亩的人工湿地跃入眼帘,芦苇遍地,水波荡漾,不时有野鸭子和各种水鸟悠闲地游过,岸边草丛里还窜出一只黄鼬,瞪着小眼睛远远朝我们张望。据说常有摄影爱好者扛着“长枪短炮”来到湿地拍这些小家伙,一蹲就是大半天。

很难想象,这里的水来自制浆、造纸车间。

草浆造纸的水污染治理在全世界都是难题。12年前,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逐步加严的环保排放标准,曾有人认为全省造纸业将从此垮掉,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浴火重生”。现在,山东造纸企业数量少了,排放也少了,而产能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来泉林参观考察的人,李洪法都会带他们看看总排口附近水面成群的锦鲤,养锦鲤对水质有一定要求,这是泉林污水处理技术最直观的证明。“经过处理后,基本能达到三类水质标准,我们的外排COD、BOD、SS、AOX等核心指标都遥遥领先于国家标准,也优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木浆环保标准”。

在轰鸣的车间,记者见到了李洪法引以为傲的清洁制浆技术:两个巨大的蓝色蒸锅冒着白色的蒸汽,草料从蒸锅上端输送进去后,“各走各路”,纤维素用来造草浆,最后加工成不漂白的本色纸和餐具,提取木质素用来制取黄腐酸肥料。按李洪法的话说,一草两业,是把秸秆“吃干榨尽”了。现在,泉林有了自己的农业采摘观光园,形成一二三产联动,造纸厂已经开到美国弗吉尼亚州去了。

采访中,李洪法给记者分析了泉林模式的优势:秸秆发电2吨秸秆的热值相当于1吨煤,发电成本高,秸秆制沼气产生的沼液商业化利用也存在着很多技术性问题,秸秆直接还田产生的甲烷温室气体效应比二氧化碳高20多倍,而泉林模式将秸秆制成纸和肥料,既避免焚烧,又实现充分利用,还替代木材,减少森林资源砍伐,并且还因黄腐酸广泛应用于农业,实现作物增产,大幅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产生显著的减碳、固碳效应。

2015年,中国工程院就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课题做过一次调研,调研的企业包括泉林。后来,他们向中央有关部门递交了一份有8位院士和多位高工署名的建议,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多年‘草类制浆等于污染’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各地争先发展依靠进口木(片)浆及废纸浆(消耗大量外汇,并依赖国外市场)造纸,使得秸秆制浆造纸日益减少。”中国工程院的建议认为,我国农业秸秆清洁制浆造纸技术已具备大幅推广的条件,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有关部门可联合组织农业、环保、造纸等行业专家总结“泉林模式”,完善、优化泉林模式,推广泉林模式。

这一年,国务院研究室也到泉林进行调研,形成一份送阅件,其中提到,泉林把造纸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提炼生产生化黄腐酸用作有机肥料,大大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效率,用市场的办法解决了秸秆焚烧难题,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泉林模式值得重视和推广。

近些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国务院各部委到各地政府都密集出台了扶持政策,来李洪法企业考察的各类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也络绎不绝,企业得到了多个国家级“示范”、“试点”头衔。在采访中,聊城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建议说,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最好能够持续、长久,不要“洒芝麻盐”。

■秸秆里面淘“乌金”

现在,李洪法一跟人聊天,总是三句不离秸秆提取的黄腐酸肥料,比起造纸,这是他更重视的宝贝。早在2008年公司实施肥料技术鉴定的时候,当时的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刘更另院士就强调泉林的秸秆黄腐酸原液是“金子”,在农业中具有广阔发展潜力,多年的应用实践,这句话得到一步步验证。而且,因为黄腐酸,泉林还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了交集。

两年前,袁隆平所在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曾出具一份试验报告,关于泉林下属肥料公司生产的黄腐酸水溶肥对水稻的效果影响,试验时间约三个月,地点在湖南湘潭的晚稻田里,试验结论是:该肥料与常规施肥配合施用,能综合提高水稻的产量。

今年全国两会上,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袁隆平还递交了一份《关于加大秸秆精肥还田新技术推广,破解秸秆禁烧困局的提案》,他在提案中道出了秸秆直接还田的种种弊端,呼吁改粗肥还田为精肥还田。

所谓精肥还田,是将秸秆生化处理制成有机肥,相比直接还田,它能更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这个思路与李洪法不谋而合。

对于自家的肥料,泉林负责肥料技术研发的杨茂峰很有信心,他向记者介绍时说:“你在沙子里加一些黄腐酸肥,都能长出植物来。”

为了证明黄腐酸的功效,泉林做过大量试验。7月17日,在高唐县梁村镇西张村的玉米地里,记者见到了山东省农科院和泉林合作的两亩试验田,从2014年至今,这块地已做过五季试验,记者到现场时,地里绿油油的玉米苗长势正旺。

随手拔下试验田里施过黄腐酸肥料的一根玉米苗,和一根未施过该肥的玉米苗摆在一起,区别一眼可见:前者根系明显更多,这意味着吸收土壤营养能力更强,叶面也更宽阔,说明光合作用更好,用尺量一量杆部,前者比后者粗了好几毫米。

这两亩田属于西张村村民张家才,一开始,他抱着试试的心态,没想到真的比邻近没试验的地长得好。张家才指着远处一片玉米苗告诉记者:“那是我叔叔的地,他看我种得好,也买了黄腐酸肥料。”

鑫飞镇十五里铺村的李鲁强也有试验田,他和村里几户农民自发成立了一个农业合作社种葡萄,由泉林提供肥料和种植方案。在李鲁强家的大棚里,记者看到了一串串饱满的紫葡萄,撕开皮轻轻一咬,流出的蜜汁一直甜到心里去。李鲁强说,施了黄腐酸肥料后颗粒多了,糖分含量也高了。

试验证明,除了增产,黄腐酸肥能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如果常施化肥减少20%,同时施加10公斤这种黄腐酸水溶肥,每亩小麦产量和常规施肥差不多。”山东省农科院的专家告诉记者。

2015年4月,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曾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以及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等,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张桃林还说,如果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无论对培肥土壤地力、保护农业环境,还是稳定地提高产量以及农产品的品质,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化肥农药会挥发到空气中,还会通过土壤渗透,污染地下水,这是一个漫长的污染过程,在李洪法看来,黄腐酸肥料是一揽子解决秸秆焚烧、提升地力、农产品提质增产、化肥农药减量的重要一环。

其实,黄腐酸早已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老同志”了,做黄腐酸肥料的并不止泉林一家。但过去,黄腐酸大都从煤矿中提取,价格高、活性差,泉林的秸秆精制黄腐酸技术则攻克了这些问题。李洪法说,泉林一大优势在于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种类齐全,市场价和化肥持平,“我们现在年产量60万吨,如果将年产量做到2000万吨,覆盖全国的耕作面积都够了”。

受制于人多地少,近年施肥过量、面源污染、地力退化等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倡导,以及化肥农药零增长、“土十条”等政策相继出台,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地力的现实行动,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有理由期待,随着循环经济的持续发酵,曾靠一“纸”独秀的泉林在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后,能在秸秆综合利用这条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编辑:薛晓钰

01 02

关键词:秸秆 造纸 俞正声 全国政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