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如何走出投资的两大困境

2016年08月25日 09:51 | 来源:北京商报
分享到: 

对于仍是“制造立国”和“投资驱动”的中国经济,如果投资出现了问题,将不是小问题。

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内生性投资不足、输入式投资加码,以及在衰退中恐慌性扩张的房地产投资。内生性投资具备造血功能,资本有利可图,市场自发驱动,能够长期循环升级。与之相反的是输入式投资,要么是着眼于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么是廉价贷款下催生的盲目投资。房地产投资已难以言说,至少预期是坚挺的,这也使之成为当下投资的一抹“亮色”。

一直以来,民资就是中国投资的“活力担当”。稍早前,“令人咋舌”的7月新增贷款数据显示,房贷成为独角戏。今年前7个月,民资增速一直在贴地飞行。舆论担心脱“实”就“虚”愈演愈烈,这将成为中国经济不能承受之重。甚至据彭博社报道,不算银行和券商,中国公司持有的现金已经达到1.2万亿美元。持续上升的M1增速也印证了企业“囤钱”的事实。有人总结为,企业存款活期化,居民财富房产化。事实上,为了激活民间投资,政府也是多管齐下,但推出的各种PPP,民资还是观望情绪浓重。

民资意愿低迷,但增速又不能掉下来,政府(包括国企)只好加大投资,但效率很难保证。8月22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未来三年将向东北投资1.6万亿元,涉及交通、能源、水利和工农业等,以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东北经济困境明显,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没有构建起一个友好的营商环境,央企国企独大,市场化程度不高,规则产权意识淡薄,难以吸引到社会资本。因此,如何让这1.6万亿元的投资起到化学反应,并不容易。

之后一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列出了54种违规行为的“负面清单”,实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在此之前,国企的失败投资基本无责可问,这也助长了部分国企领导人的“三拍”投资,即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事实上,在上一轮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的环境下,国企盲目投资造成的副作用到今天开始充分发酵。在今年去过剩产能的“退潮”中,“裸泳者”不少,尤以东北特钢和渤钢集团最为出名。前者连续违约,大有赖账之嫌,引发市场侧目;后者资不抵债,负债达到惊人的1920亿元,刷新了市场底线。它们都在过去几年依靠廉价贷款盲目扩张,终力有不逮,成为投资黑洞。

无论是硬着头皮投资,还是没得投或玩资本,其实都已经超越了投资的范畴,而进入到了制度鼎新的领域。战术层面的做加法尚有空间,但旧增长模式下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无人能破;战略层面的做减法时不我待,弱化政府的投资功能,减少权力的压迫寻租,培育市场的活力和自由,真正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而不是让市场起被决定的作用。(韩哲)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走出 投资的两大困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