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AED免费投放会用才能提升使用价值

2016年09月18日 14:04 | 作者:杨朝清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7月26日、27日,首批21台由浙江宁波市红十字会募集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免费投放安装于宁波人流集中的交通枢纽地段,公共安全又多了份保障。但记者采访了解到,到9月13日为止,21台AED零使用,而且很多人并不知道AED为何物。(9月14日《宁波日报》)

在一个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AED零使用”不可避免会引发一些人对AED的质疑。作为“救命神器”,“AED零使用”首先是一件好事,说明这一段时间内需要使用它的老百姓很少。作为一种医疗急救设备,AED往往只能在“危难时刻显身手”。“AED零使用”并不意味着资源闲置,我们既希望所有人一辈子也用不上它,也希望当市民有需要使用AED的时候,能够找得到、用得上。

医疗急救具有“等不及”、“伤不起”的焦急和迫切,在抢救的黄金四分钟时间里,如果没有医护人员或者具有急救技能的热心人恰好在现场,如果没有AED等医疗急救设备的保驾护航,病患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边缘化境地,甚至会面临着生命危险。在人口众多、流动性强的火车站、地铁站、飞机场等公共空间,AED能够“救人于危难”。多一台AED,就多一份保障,多一份心安。

在这个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风险社会,任何人为可控的风险因子,都是我们努力消减的对象。“AED零使用”也从侧面暴露出全社会在急救知识、技能培训上的短板与不足。医疗急救不仅需要挺身而出的勇气,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急救技能和急救经验。面对AED,“不会用”“不敢用”都会影响AED的使用效率。

AED并非“高大上”,它只是一种常用的、操作比较简单的医疗急救设备,绝大多数人经过简单培训都可以掌握使用技巧。如果说“会用”比较容易解决,“敢用”则需要系统化的综合考量。公共场所的医疗急救,难免会陷入“搭便车困境”——人人都想坐享其成,却不愿意为此支付成本,最终导致需要医疗急救的弱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社会支持。

面对需要医疗急救的病人,我们都指望他人的挺身而出,却没有想到自己也可以“该出手时就出手”。此外,医疗急救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在施救过程中发生意外,谁来担责?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公众医疗急救免责法规有助于消解人们的“后顾之忧”。当利他行为的成本越低,人们就越有可能伸出援手。

在社会流动迅速的陌生人社会,成熟的医疗急救,让每个人都更有安全感。提升全社会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大医疗急救的培训力度,让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的老百姓越来越多,通过“制度补血”的渠道来激励公众参与。当“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的氛围形成,AED等医疗急救设备才会更好地用起来。(杨朝清)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浙江宁波 AED免费投放 公共安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