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长征路上的人生之“桥”

——王太和讲述父亲及其战友在长征途中的故事

2016年10月24日 09:4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乌江天险架竹桥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经瓮安逼进乌江。父亲接到命令,来到朱德总司令作战室。总司令指着地图上的江界河对父亲说:“工兵全部由你负责,听从张云逸局长指挥。配合二师在这里架桥渡过乌江。你们的任务很重。但无论如何要保障部队渡过乌江。”父亲说:“完成任务。”

到了江界渡口,前卫团团长耿飚带领侦察参谋和我父亲到实地进行侦察。

乌江自古称为天险,两岸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江界渡口河面宽250公尺到300公尺。渡口南岸是一片起伏地,北岸是峭壁悬崖。贵州军阀侯之担为了堵截红军北渡乌江,共三个团在北岸固守,并构筑有坚固工事。敌人居高临下,凭险据守。要渡过乌江,困难是很大的。再加上,乌江流速很快,当时的情况下,不能架桥,就是水性好的也游不到对岸。怎么办?

父亲赶紧召集干部开会,把困难摆在了面前,一是乌江河宽、水深、流速快,二是没有架桥器材,但任务一定要完成,请大家献策。参军前当过篾匠的杨玉宝说,他们那里在水上放木排,经常用竹篾编成绳索拖运。这种篾绳在水里越泡越结实。他自己也会编织这种篾绳,这里到处都是竹子,可以准备砍些竹子编些篾绳,代替架桥用的部分绳索。一排长李景富在赣江边上长大,参军前跟着他父亲站在竹排上,带着鱼鹰在赣江上打鱼。竹排在水上是可以载人的。用竹排送部队渡过江,还可以架桥。

父亲把他们将用竹排载人渡河的情况作了汇报,领导同意用竹排架桥,并做了分工。竹排做好后,父亲让战士们把它放到河里,但由于乌江水流速度特别急,刚上去站个人,竹排上就出现了一层水,划起来也特别吃力,并且一个劲儿地往下游漂,用200来斤的石锚也拴不住。这时,一个战士便说:“水打千斤石,难冲四两铁。何不做些铁锚呢?”但是,又到哪里去找铁锚呢?父亲派人到余庆、瓮安征集到了10个铁匠打铁用的铁砧,然后把两个铁砧捆在一起,共作了五个铁锚。一试验,竹排果然拴住不再往下游漂移了。刘伯承总参谋长听了用铁锚代替石锚的试验情况汇报后,说:“这个办法好,有科学道理。”第二天,竹排扎好,强渡开始。父亲让战士喝上几口酒,暖暖身子,几个战士赤身跳入水中,向对岸游去。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枪弹,把拴竹排用的绳子拉到对岸去。后来因为水流太急,体力不支,架桥的绳子拉不动,几个战士游到中途又返回来了。第一次强渡失败了。

因为竹子是新砍下来的,比较湿,所以浮力小,单层竹排肯定不行,父亲说,一层不行用多层。严雄找来几个贵州当地干人(穷苦百姓)。干人们说,他们会捆竹排,原来准备用单层竹排架桥,现在改成三层竹排,材料差了一大半。当时二师的战士也受令砍伐竹子到工兵营来扎竹排。于是,大家齐心协力捆竹排。竹排捆好后,第二次强渡,结果有两个竹排因水流太急,被迫中途转回;另一个竹排也没有什么消息。

第三天上午,时至1935年1月3日了,前卫团又组织部队分乘三个竹排实行强渡。冲在最前面的三个竹排即将靠近敌岸的时候,突然在敌岸边碉堡下面响起了枪声。原来前一天晚上渡河过去的同志,由于当时无法联系上,就潜伏在敌岸河边的岩石下面,在那里蹲了一整夜。这次强渡的三个竹排将要靠岸时,他们突然猛力冲杀出来,接应竹排上的部队登岸,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迅速占领了敌据点。后续部队也趁机划着竹排迅速渡江,支援他们。第三次强渡终于成功了。

为了使竹排顺利地进入桥轴线,加快架桥速度,工兵连在河面上拉一根竹绳,竹绳的一端拴在岸这边的树上,另一端用竹排拖到对岸,拴在河那边的树上。战士们全力以赴将竹绳运到对岸,接着又在河面上拉了第二根竹绳。两根竹绳拉好后,父亲就命令战士们又每隔一段加一个铁锚或石锚,并将一个个竹排牵引到竹绳中间,切实固定连接起来。最后在竹排上铺上杉杆、木板。浮桥初步架成了。

父亲回忆时说,在红二师的协助下,动员了许多识水性的老百姓和战士们一起施工。竹排浮桥架成了。部队从竹排桥上顺利通过。3日下午,接近黄昏的时候,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等中央首长来了。看到首长们来到河边,父亲敬礼。毛主席站在江边看了看,指着桥说:“真了不起。工兵用竹排架成这样的桥,世界上都没有。乌江在历史上就没有桥,我们红军创造了奇迹,在乌江上用竹排架起了桥。了不起呀!”部队渡过乌江,向遵义进发。后来刘伯承说,只要王耀南有烟抽,红军没有过不去的坡;只要王耀南有酒喝,红军没有过不去的河。

长征路上像这样的故事可真不少,长征,完成了很多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的父亲王耀南在长征中,不仅架起了一座座革命之桥,也架起了一座座人生之桥。我的记忆中,经历过长征的父亲,会经常穿布鞋和草鞋,生活俭朴、精神富足。长征留给他的不只是习惯,更是精神,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精神影响着、鼓舞着我们下一代。

简介:

王太和,1968年应征入伍,曾在大军区、军、团单位的宣传、组织、干部部门任职。退休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机关生产管理局任党委书记。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世界和平基金会理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近百篇文章。主编有《井冈情怀》、《我的父辈在长征中》、《我的父辈在抗战中》及十余本将帅回忆录。

编者短评:

10月,既是长征开始的月份,也是长征胜利的月份。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长征精神,指出“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在具体解释了伟大长征精神内涵时,强调“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这一年这一月,各地各界还有很多纪念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长征,诠释长征精神,弘扬长征文化。本期讲坛发表的是王太和先生在国家图书馆的讲座内容,他以红军后代的视角讲述了工兵营营长王耀南等在长征路上架桥的感人故事,从架桥中感受万里长征的艰苦,感受长征精神的留存。从长征路线看,道路崎岖坎坷,地形复杂多变,多河流险滩,“桥”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王耀南从一个爆破手而成为一个架桥工程师,他和他的战友们多次保证部队顺利走浮桥过栈桥,成为长征路上的“通行证”。愿读者通过阅读本期讲坛,触摸一个真实感人的长征。

(郭海瑾记录整理)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王太和 父亲 王耀南 战友 长征 长征路上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