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第一学历211”背后的信息不对称与公平焦虑

2016年10月24日 11:19 | 作者:杨朝清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近日,浙江省171家单位带着3500余个岗位,来南京“组团”招收优秀毕业生。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供需不对等”问题出在了招聘中的不少“隐形门槛”上。第一学历非211高校,让不少求职者遭遇了“难跨的门槛”。(10月23日 《扬子晚报》)

在求职的过程中,“第一学历211”这一道人为的藩篱,将不少应届毕业生挡在门槛之外。这种裹挟着“出身论”“血统论”的就业歧视,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以偏概全;即使第一学历不好,这些通过考研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研究生,难道就一定比那些本科学历为211高校的同学们差吗?“第一学历211”造成了事实上的机会不平等,让一些“出身不好”的研究生输在了起跑线上。

这边厢,求职者及公众连篇累牍地批评质疑;那边厢,用人单位依然乐此不疲地进行着学历歧视。双方的观念冲突和价值分歧,说到底就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纷争。从价值理性的角度出发,招聘应该机会公平,对所有求职者一视同仁;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说,招聘也是有成本的,用人单位总是想用最低的成本招到最适合需要的人才。

招聘是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一个符号互动的过程。一份简历、短则几分钟长则十几分钟的面试,难以测试出一个求职者的综合素质。毕竟,擅长印象管理的求职者,给用人单位提供的是经过精心装扮的“镜中我”,而并非“真我”。在这样的背景下,求职者提供的能够证明其能力的各种各样的证书,有助于打破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与普通高校相比,“第一学历211”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更受青睐,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一方面,那些在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本科进入211高校的求职者,整体上学习能力更强、更有自律能力;另一方面,211高校和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一定的区别,211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整体高于普通高校。当“第一学历211”成为一个具有区分性的身份标签,用人单位难免会以此作用一种“隐性门槛”。

同样是211高校的研究生,第一学历是否211,为何在求职竞争中具有鲜明的反差?一方面,高考是目前最具公信力的人才选拔机制,研究生入学考试则存在着一定的“猫腻”;权力、关系、财富等社会资本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研究生的“含金量”;另一方面,近年来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研究生,三流的博士生”尽管有失偏颇,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研究生质量参差不齐的担忧和焦虑。

只有读懂用人单位的利益诉求,提高研究生的“含金量”,“第一学历非211”的就业歧视才会越来越少。(杨朝清)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求职 要求 第一学历211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