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 专家学者齐聚浦江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2016年11月25日 10:58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000年,浦江黄宅镇渠南村迎来考古轰动事件:发现上山遗址,这将长江中下游栽培稻历史上溯至9000-11000年前。6年后,“上山文化”被正式命名,浙江文明史从此被改写,向前推进了2000至3000年。

2016年是“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10年来,“上山文化”考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发现上山文化遗址18处,早期稻作农业证据不断丰富,这也使钱塘江上游地区成为中国早期新石器考古和稻作农业起源研究最受学术界关注的地区。

11月23日,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再度相聚浦江上山文化遗址公园,围绕上山文化的工具、植物遗存的特征、上山遗址群出土稻米的年代、上山文化的环境等方面,分享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解答“上山文化”背后的丰富世界。

据了解,浦江上山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出土了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等陶器,陶器胎料中羼和的大量稻壳、稻叶及稻茎,与长江下游及附近地区以往发现的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均明显不同,为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上山遗址的发现,证明遗址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为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木构建筑遗迹的发现也证明了上山人已进入较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阶段。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从上山文化概念、遗址分布、年代以及聚落定居、个人对稻作农业起源模式的认识等角度带来《上山文化考古成果的报告》,他表示,上山文化年代距今10000多年至8500年左右,18处遗址所提供的一系列具有地层和分期依据的年代数据,证明了上山文化年代客观性和准确性。一方面,上山文化遗址分布于钱塘江上游及附近地区的河谷盆地,在这个面积不大、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内,18处遗址并不代表遗址群的全部。上山文化遗址群是东亚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分布最为密集、规模最大的早期新石器时代聚落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志军则分析,属于上山文化时期的炭化稻米是目前通过系统的浮选法在层位清晰的考古遗址中所发现的最早的稻米遗存。根据出土各种稻遗存并结合相关遗迹物的综合分析,上山文化时期的古代先民在采集自然生长的野生稻的同时开始耕种稻,即实施了某些耕作行为,例如土地清理、适时播种、定居照看、按季收获等。“浦江上山遗址为探寻稻作农业生产活动起始阶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博士王佳静提出,上山的石片石器部分用于收割植物,包括水稻、芦苇、莎草等,其中收割水稻的方式可能是掐穗,而非靠近茎杆根部,此外,并不是所有收割过谷物的石器都会产生“镰刀光泽”,如果石材本身较软和粗糙,可能无法产生“镰刀光泽”。王佳静博士认为,上山时期人类用刀类工具收割水稻,是产生促使水稻驯化的选择动力的因素之一。

据介绍,2007年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实施了“浙中地区以上山文化为核心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专题调查”,以上山遗址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分别在嵊州、龙游、金华、永康、武义等地发现上山文化遗址18处。上山文化遗址群成为分布在以金衢盆地为中心的钱塘江上游及附近地区,迄今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上山文化 浦江上山遗址 稻米 新石器时代遗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