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匠人体验”催生手工新产业

2016年12月26日 16:15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织帽子、做皮具,拿起针线钉锤,体验传统手工成时尚

cuile6c44_b

一家手工皮具工作室里,市民正在老师指导下体验手工制作皮包。记者 邓伟摄

一件毛衣是怎样织成的?一条皮带如何裁剪打磨?在现代制造业无孔不入的当下,传统手工艺制作渐渐在城市中难觅踪影。不过,记者最近发现,一批新潮有趣的手工艺工作坊在京城火了起来。编织、木工、拼布、皮具制作……拿起专业工具,花上几个小时甚至一天的时间做一件独一无二的手工制品,体验一把“工匠精神”,成了越来越多都市年轻人的新爱好。

零基础上手

三小时做牛皮包

长长的桌子挨着窗边,吊灯一字排开;深绿色的桌布上印满小方格,是最好用的标尺;工具盒里整齐地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针线钉锤。虽是工作日,但青年路上的一家手工皮具工作坊里已坐满了人。这边做钱夹,那边做卡包,三位老师在其中穿梭指导,十分热闹。

剪裁、打磨、黏合、缝线、抛光……在工作坊里足足待了3个多小时,王芸终于做出一只浅灰色的牛皮卡包,准备给男友当了生日礼物。皮质柔软、走线精细,如果不说,你可能很难发现这是一个“门外汉”的业余作品。

这些大大小小的手工坊,其实门槛并不高,很多都是“零基础”。

“以前总觉得这种DIY是中小学生才做的事儿,比较幼稚。”王芸笑着说,自己以前对手工制作并不感兴趣,因为做出来的东西虽然有新意,但相当粗糙,收礼的人也难免觉得有些鸡肋。不过,她这次发现,自己做的小物件甚至比店里卖的更精致耐用。

追求慢节奏

手作“打磨”焦躁心态

手工制作只是文艺青年们的小众需求?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记者搜索发现,北京城里,仅提供手工皮具制作服务的工作坊就有20余家。再加上手工编织、手工布艺、手作木具、手制银戒……手工艺制作的体验种类花样繁多,越来越丰富。

在走访中记者看到,来参加手工艺制作的大多是年轻的女性白领。相对于最受亲子欢迎的烘焙体验,她们更倾向于做一些新鲜奇特、稍有难度的木工、皮具、编织等项目。手工制作成了不少人解压的方式。

“没想到自己还有拿起毛衣针的一天。”上周末,在银行工作的牛瑶和闺蜜一起在国贸附近参加了一个手织帽子的小课堂。现在,桃红色的尖顶毛线帽已经成了她的“新宠”。“今年冬天很流行这种粗线的毛线帽,没想到织起来其实很简单,用不了多少针。”牛瑶说,以前自己被家里惯着,连扣子都很少缝,现在也知道了什么是上针、下针,甚至会织螺纹了,“我妈要知道肯定特欣慰。”

“一到周末就吃饭逛街,其实挺没意思的。”白领小余现在已经成了手工艺作坊的常客,一个月总要做几样东西。“你拿着一个小木槌,一下一下地打磨这块皮料,会看到它越来越光滑,越来越亮,越来越称手,挺有成就感的。”

慢工出细活。小余说,平时在工作中焦躁的心态反而在手工艺的制作中被“打磨”得平顺多了。

难有回头客

发展瓶颈待突破

很多工作坊的经营者都是“80后、90后”,因为个人爱好进入了这个行当,杨光也不例外。

“以前喜欢玩机车,机车圈儿的朋友都喜欢‘养牛’。”杨光说的“养牛”其实就是穿牛仔、用牛皮。“我平时喜欢琢磨皮料、样式,对牛皮有了一些了解,也认识了不少这个领域的朋友。”越玩越有意思,杨光开始了自学皮具的制作,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法,还拉着爱人和同事一起加入。

开始他们只零零散散地售卖成品,后来听到很多客人对制作过程很感兴趣,就想开家工作坊。“但自己的手艺不娴熟,怎么去教别人?不能误人子弟啊!”陆陆续续学了三年,他们才终于放心地开张。

现在,除了接待来店的顾客,他们还经常到银行、房地产等企业去组织团队活动,带领企业员工制作手工皮具。“有一次还跑到了河北。”杨光的爱人薛菲说,周末店里常常要翻三次台,接待二三十拨人。“一顿早饭撑一天,不夸张。”

虽然发展劲头正如火如荼,不过采访时记者看到,大部分工作坊同质化严重,提供的体验服务大同小异,店内装饰都偏向文艺复古。不少经营者也坦言回头客并不多,加上运营成本比较高,因此店开得快,关得也快。

“自己动手做很有意思,但风格毕竟有限,太复杂的也做不出来。”有消费者调侃说,比起最后的成品,在朋友圈里“晒”照片秀过程更受欢迎。“我以前做过的一个皮包已经闲置了,没处理好,老是掉皮屑,包里东西也沾上一股难闻的皮子味。”也有消费者认为价格偏高,体验成本较大,“动辄得花好几百,同样的价格去购买成品选择更多。”记者 陈雪柠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手工 制作 皮具 工作 作坊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