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2016年食品众生相:“甩”、“倒”、“亏”、“跨”

2016年12月27日 11:05 | 作者:李栋 王叔坤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2016食品众生相:倒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2016年,一些食品企业在经历辉煌后,悲怆地走向了谢幕。以美味七七为代表的生鲜电商,在烧完70亿风投后集体迎来倒闭潮;以净雅为代表的高端餐饮在缺乏创新中走向末路;准确预测“猪周期”却抵挡不住进口猪肉低价冲击的众益达,终因所囤猪肉过期在库存而倒下……

纵观这些已倒闭或正在倒下的食品企业,无一不在运营上出现问题,要么面对行业危机缺乏变革,要么单纯依靠资本输血而缺乏持续盈利能力,要么系企业管理战略出现严重失误。

最奇葩之倒

众益达准确预测猪周期 大量囤肉却资金链断裂

2016年可谓史上“最强猪周期”,“二师兄”价格火速上涨,凡跟“猪”有关的企业几乎都赚了个盆满钵满。然而河南漯河众益达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却因准确预测了此轮猪周期而出现资金链断裂,最终导致其在二级市场被摘牌,还被证监会发文警告,成为倒得最奇葩的食品企业。

今年4月,众益达因现金流断裂已暂停生产,仅保留20名员工维持公司基本运转,但公司管理层未及时对外披露此信息。在主办券商申万宏源匆匆跑到现场走访调查后,众益达才于7月份对外发布了风险提示公告。

众益达在新三板挂牌不到一年,主营生猪屠宰加工,年屠宰能力150万头,主要向三全食品、嘉乐食品等企业提供猪肉原料。2014年和2015年,众益达经营较平稳,其营收分别为4.63亿元和3.6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476.68万元和1201.5万元。

公司管理层早在2015年2月就准确预测到了此轮“猪周期”,认为未来猪肉价格将会大幅上涨,于是向外借债大肆囤积猪肉。仅在去年年初,众益达便向漯河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借款2000万元,到2015年底已囤积了价值1.04亿元的猪肉。

当时猪肉的采购价为12元/公斤,到2015年8月生猪出栏价格已突破18元/公斤,至2016年初更是突破了21元/公斤。以此来算,众益达囤积的猪肉价格上涨了75%,库存至少可以盈利7800万元。

然而千算万算,众益达唯独忽略了进口猪肉。该公司负责人此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2016年春节一过风向大变,主要客户纷纷转向采购更便宜的进口猪肉,等管理层想采取补救措施为时已晚。按照众益达今年7月发布的公告,其超过一年库龄的猪肉多达1028吨,已经有31.4%的库存肉过期。

吃了大亏后,众益达决定从美国、丹麦等国进口低价猪肉,以满足大客户对低价原料的需求,并与大型上市公司合作寻求并购重组,但此时已经回天乏力。今年11月1日,其主办券商申万宏源发布公告称,众益达迟迟未能披露2016年半年度报告,已被终止挂牌。

11月7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对漯河众益达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由于众益达已于2016年4月底停产,没有及时将这一重大事项进行披露,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问题,河南证监局决定对其出具警示函,并记入证券期货诚信档案。

最坑钱之倒

生鲜电商疯狂烧钱后集体退热

在经历2015年的资本狂欢后,生鲜电商行业于2016年迎来了集体倒闭潮。

2016年4月,知名电商美味七七贴出一纸破产清算通知,称公司运作出现严重困难,没有资金支付包括员工3月份薪资和社保在内的所有债款,如符合破产条件将依法申请破产。在经历1个月的调查评估后,意向接盘者家乐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宣布,因美味七七部分资产无法顺利移交而放弃收购,最后以五折价格为消费者兜底兑换了美味七七预付卡146万元。

这是2016年首起生鲜电商破产案例,除揭开美味七七自身运营不善、高管批评亚马逊与成为资本股东内斗、员工指责高管私设公司套现等内部矛盾外,也暴露出整个生鲜电商面临的三大问题——依靠资本迅速建立重资产设施,以低价补贴扩张用户规模,以漂亮数字拉升下轮融资估值。在资本热情散去后,缺乏盈利能力的生鲜电商将面临“断奶死”的考验。

青年菜君今年7月则被曝拖欠员工薪资长达2个月并计划破产清算,公司管理层试图抛售中央工厂、用户数据等业务实现资金回笼。目前,青年菜君的官方网站已经无法正常打开,截至记者发稿其公司创始人也并未对善后措施及后续运营作出回应。

此外,还有一些生鲜电商或压缩规模或频繁换帅。今年3月,任职不到一年的顺丰优选CEO连志军离职并加盟海尔,这已经是顺丰优选4年内第四次换帅;7月,天天果园宣布全面关闭线下门店,结束了“前置仓+门店”业务模式的探索;同期,沱沱工社CEO杜非宣布离职,其网站也相继缩减供应品类并全面退缩至北京市场……

根据中国食品安全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的研究,2015年前后约有70亿元的风险投资涌入生鲜电商,但资本热捧也给行业带来了非理性局面,各家相继以低价补贴为竞争模式冲击销量,以更好获得下一轮融资。

“整个行业在资本驱动下出现了巨大泡沫,但一直无法找出实现自我盈利的可持续商业模式,不可避免会走向关门。”洪涛说。

最守旧之倒

净雅受限传统思维无力回天

与“过把瘾就死”的生鲜电商相比,高端餐饮2016年的表现只能用“凄凄惨惨戚戚”来形容。

2016年12月1日,高端餐饮品牌净雅大酒店北京最后一家门店关停,其集团总经理张桂君坦言,因受传统思维局限、缺乏勇气改变,拥有28年历史的净雅濒临死亡。

被称为“鲁菜盟主”的净雅创办于1988年,作为高端餐饮业的标杆,其人均消费曾一度接近2000元,单桌消费动辄超过2万元。鼎盛时期,净雅在全国开设了26家门店,拥有22家全资控股公司,经营横跨山东、北京、辽宁、河南四地,2011年总资产已超过18亿元。

随着高端餐饮遇冷,净雅营收出现断崖式下跌。其2011年、2012年净利均过亿,2015年则亏损了9324万元。在此期间,净雅做过多种尝试,如开发新品牌“么豆捞”,投资“天天见面”地铁餐车,收购经济型火锅品牌、地铁餐饮公司、团膳、低端中餐、机场餐饮等,但未能挽救颓势。

事实上,2014年净雅就已经存在欠薪现象,伴随关店而来的会员卡消费也引发纠纷。张桂君透露,净雅传统门店未来将全部关停,仅在各地保留1-2家精品小店。同时将和小南国品牌开启互联网家宴项目,拟以物业、人员等入股方式清偿拖欠工资和兑现会员卡消费。

事实上,自2012年高端餐饮业遇冷以来,湘鄂情、俏江南、金钱豹等都遭遇了重创。餐饮连锁品牌战略顾问王冬明表示,诸多高端餐饮转型失败主要源于之前的重资产投资,一旦利润下降,房租、人工等成本持续走高,其转型之路就会困难重重。随着私人会所、高端商务餐饮的兴起,以商务需求为主的高端餐饮消费需要的是特色服务与产品。

编辑:李敏杰

01 02 03

关键词:亿元 食品 品牌 行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