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文艺青年改变城市

2017年01月06日 14:20 |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本期导读

经历过2014年进驻未遂的遗憾,草莓音乐节终于在上周末来到广州。从2016年12月31日到2017年1月1日,在两天时间里,超过两万人次汇聚在一起开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型户外音乐派对。除去表演,现场的创意市集、搭讪广场、游戏互动区、超级滑板区等,成为许多广州文艺“潮人”来这里尽情展示其会穿、会听、会玩、会审美的特质。他们是当下流行音乐产业等文化娱乐消费的主力军,并且正在推动新型都市文化空间的塑造与拓展。

一句话,别小看了这些文艺青年,他们正改变着包括广州在内的许多城市。

草莓音乐节现场气氛热烈。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1 现场

“感觉整个地表都在震动!”

冬日的广州艳阳高照,珠江畔万里无云、空气清晰,广州长隆欢乐世界旁的广场上,音乐声从草莓音乐节的四个舞台传来。“玩具船长”充满潮汕方言演唱的歌声,让广场内的音浪与欢呼声此起彼伏;“万能青年旅店”以丰富的诗情叙事与开放编曲震撼了在场的乐迷;到了傍晚,马頔的《南山南》让广州的夜色更加醉人……现场,嘻哈舞台的歌者甚至带动台下乐迷玩起了“互动游戏”,用音乐吐槽“房价太贵,买不起啊”,大家笑成一片。

“90后”女青年小苏正临近大学毕业,她最喜欢的参演嘉宾是陈粒,包括对方那份自带迷醉气质的独特嗓音,以及充满灵气的歌词。小苏发现,她的“女神”虽然看上去“高冷”,登场时居然会紧张,还主动和歌迷开小玩笑来缓解气氛,很“接地气”。

和小苏不同,陈先生是广州本地“80后”,却特别喜欢来自北方的摇滚歌手谢天笑。他说:“挺佩服他,能将古筝、弦乐、雷鬼等各种元素糅杂进他的音乐里去,这种特立独行的音乐表达让我耳目一新。”虽然如今已做了父亲,但新年第一天,陈先生还是拉上了几个“哥们”在音乐节现场“放肆”了一把,好像一下子回到了“不可复制的青春年代”。

当晚,戴着一副复古的圆框眼镜、捧着吉他、自带低沉“烟嗓”与忧郁气质的陈鸿宇一出场,就让大家开始沉醉在他的民谣世界里。广西观众曹霖这次是专门为陈鸿宇而来的,为此他提前很久就买了门票、订了酒店。当《理想三旬》的旋律一响起,他的眼眶就红了:“过了农历新年我就32岁了,大家都说三十而立,但这种歌特别能表达我矛盾的心境。”在曹霖看来,“尽管囿于现实漩涡,心中却仍是此间少年”,或许这是对自己这一代人最好的概括。

另一位观众黎雪滢是朋友介绍来的,她此前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来之前她甚至不知道要穿什么,她说:“这两天广州天气好得出奇,气温回升,我就穿着马丁靴、超短裤来了。现场一看,很多女孩子都跟我一样呢!”现场热烈的气氛让她很轻易地找到了聊天的对象,因为不追星,黎雪滢笑言,自己除了马頔、陈粒、陈鸿宇、万晓利之外,对其他的乐队和歌手并不是很了解,但她觉得也无所谓,“一点也不尴尬,我就是过来玩的。”

和她一样,罗嘉敏也是第一次参加户外音乐节,她在一次逛微博的时候,看到一位网络红人发了关于广州草莓音乐节的消息。“我以前只去过一些台湾很小众的民谣歌手小型音乐会,从来没去过‘草莓’,就想来看一看。现场据说来了51组音乐人和乐队,不同的音乐门类同时上演,我觉得这种形式让人很放松。”现场,她“误入”了重金属音乐的现场,看了一场“后海大鲨鱼”乐队的现场演出,让她有些招架不住。“太狂热了,感觉整个地表都在震动,观众都在尖叫,我也跟着吼了一把!”罗嘉敏笑着说。

2 探索

“谁说广州不敢办大型户外音乐节?”

过去的一年,并没有什么事让摩登天空老板、草莓音乐节创始人沈黎晖觉得特别有成就感,除了广州草莓音乐节。广州虽为一线城市,但此前从未举办过超大型户外音乐节。其实,早在2014年,沈黎晖就曾经尝试将“草莓”带到广州,发布会都公布了举办时间,后来却因为场地报批等种种原因“胎死腹中”,“我们一定会来的。”当时的沈黎晖并没有多解释什么,只向媒体和公众说了这样一句话。2015年,草莓在与广州一江之隔的东莞麻涌上演,那一次“曲线救国”吸引了大批观众到场,场内至少70%的人来自广州。

按照沈黎晖的说法,今年草莓成功入穗,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两年的广州市场摸索,公安消防、政府报批等方面的沟通经验日益丰富。2016年11月,长隆引进了台湾知名品牌“春浪音乐节”,开始涉猎现场音乐领域,加上长隆市场总经理熊晓杰本人,在上世纪90年代曾是推动广州本土音乐的知名人物,对音乐抱有一份热爱和执着。最终,双方一拍即合。

刚刚开始卖票,包括沈黎晖在内,所有人对广州草莓音乐节的“市场”完全没有概念,尽管此次跨年演出是草莓音乐节2016年收官站、2017年第一站,加上首次进驻广州等卖点,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多方关注。然而,演出门票不仅提前数日就售罄,每天超过1万人次入场的规格更是出人意外。

“谁说广州不敢办大型户外音乐节?”沈黎晖坦言,广州一度被人误解为“文化沙漠”,这次音乐节官方特别组织了全国范围的在线直播,就是为了改变一些人心目中“广州人只关心吃,不看重文化消费”的印象。沈黎晖表示:“某种意义上,广州的文艺青年们正在改变这个城市。你看,这些年轻人从一个舞台去另外一个舞台,用的是跑,生怕错过喜欢的演出。”

在沈黎晖看来,广州草莓音乐节对中国流行音乐节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这次特设的MDSK舞台,是配合摩登天空嘻哈厂牌专门打造的一个嘻哈专属舞台,设立的初衷是想让嘻哈说唱等比较冷门的音乐类型能够更多地得到展现的机会。“我发现,不论什么方言、什么音乐门类,广州的观众都完全可以接受,这是很了不起的!”沈黎晖感叹道。

音乐节由于人流众多,现场容易失控。南方日报记者却发现,广州草莓音乐节的安保工作组织得比较严格,现场秩序井然,观众被要求分批次进入。沈黎晖提到:“虽然目测现场还可以再容纳几千人,但对于举办超大型音乐节,广州此前缺乏经验,我们要入乡随俗,循序渐进。我们做了第一年,当然希望一直做下去。”

3 展望

新型都市文化“秀场”正在形成

广州草莓音乐节举行当天,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过万乐迷与广州本土观众几乎都是盛装而来,五花八门的文艺青年打扮也成为一大看点。“如果不是这次活动,真不知道平时还有这么多文艺‘同好’!”有观众如此感叹。

南方日报记者发现,来音乐节现场的女孩比男孩更多,她们衣着时尚、红唇亮眼,妆容显然都经过精心考虑,这也让音乐节变成一场“秀”。“这里的每个人都是表演者,欣赏他人也被别人欣赏,这是相互的。这是互联网时代都市青年群体彼此分享时尚和生活理念的一种重要方式。”有网友如此评价。

“音乐节是一个很真实的世界,如果你觉得累了、倦了、孤单了,在这里你不用‘装’、也不用‘忍’,想和别人一起闹腾,想自己呆着都行,没有人会觉得你奇怪,你总能找到同类。”当被问到为什么来看“草莓”时,很多青年人这样回答。

在互联网推动下,都市青年人既是流行音乐文化的用户,也是它的推动者。“中国年轻人正跟全球的年轻人同步成长,世界越来越小,壁垒越来越低,他们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并且会身体力行地壮大它、发展它。”沈黎晖还谈到,通过音乐,这些年轻人在城市里开辟出新的文化消费空间,同时也赋予了一座城市新的“性格”。

时光回到1997年,28岁的沈黎晖为给自己担任主唱的清醒乐队发行唱片而创办了音乐品牌“摩登天空”,这是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开始。十年后的2007年,沈黎晖开始尝试操作户外音乐节。因为缺乏经验,加上开幕的第一天就有票贩子卖假票,把摩登天空当时所有的账面盈利300多万元的成本都赔进去了。那一年,全中国最多也就四五个音乐节。再过了十年,到了2017年,全国包括迷笛、草莓、西湖、热波、恒大各种品牌在内的户外流行音乐节超过200个。

多年以前,曾有人预言“摇滚将成为主流音乐类型之一”,当时很少有人相信;几年前,好的音乐人都选择上电视了,无数选秀遍地开花,不少人关注“草莓”是因为演员张曼玉居然跑去登台唱歌了……这十年,整个文化娱乐消费格局已经悄然改变,是都市青年们改变了这一切。

在广州草莓音乐节开幕前,沈黎晖与知名乐评人马世芳、熊晓杰等,举办了名为“当下都市青年生活的新图景”主题沙龙。他们都认为,当下的文化消费市场分众化愈加明显,而尊重每个人的需求是基本原则。有嘉宾谈到:“某种意义上来讲,流行音乐承担的责任日渐突出。比方说,摇滚乐的根源在于宣传和平和爱,它教会我们用更宽容、宽广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物,这是许多人爱上摇滚音乐的根本原因。”

2009年首届草莓音乐节,3天吸引了2万名观众,平均每天7000人;2014年,北京、上海同期举办草莓音乐节,3天吸引了26万观众。沈黎晖期待,广州草莓有一天也做成这样的“超级草莓音乐节”,“我们总说‘北上广’‘北上广’,北京、上海都能做,为什么广州不能?这次跨年音乐会是一个好的开始,广州的青年们给了我足够的信心。”

对话

专访草莓音乐节创始人、知名音乐人沈黎晖

音乐节是都市青年的线下“社交”

南方日报:这次“草莓”终于来到了广州,现场的广州观众给您的感觉如何?

沈黎晖:我们来广州之前是完全没有概念的,因为之前很多人都说在广州很难开音乐节。直到2015年麻涌的草莓音乐节,有70%左右的观众是来自广州,我心里稍微就有点底了。从现场来看,广州年轻人还是很潮、很懂音乐的。

这一次举办广州“草莓”,我们和所有相关部门之间的信任已经逐渐建立了。只有你第一年做了,第二年改进,以更好的方式去做,才能建立更大的信任。

对广州“草莓”的未来,我们肯定是看好的,但是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去做。要做成北京、上海那样的“超级草莓”,广州还需要点时间,尤其是场地问题。

南方日报:这次的音乐节是否达到了您的预期?

沈黎晖:去年和今年我们都做了很多尝试,像2015年在麻涌,“草莓”第一次做了嘻哈舞台;今年的广州“草莓”舞台也升级了,采用了电子舞台。还有一点,可以说,广州“草莓”创造了中国嘻哈音乐新的历史,因为这些音乐艺人从来没有当着这么多人表演过,这对于中国嘻哈未来的发展非常有意义。音乐节的整个效果超过了我的预期,我本来还担心,比如成都歌手唱成都的方言,广州观众会不会不接受?但是广州观众反应都挺好的,现在广州的年轻人包容性都极强,你用什么方言演唱他都会欣赏你,甚至觉得你更有魅力。

南方日报:您曾说,草莓音乐节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享受孤独’的场所”,现在还这么看么?

沈黎晖:不管外面的世界再嘈杂,不管你在社会上、家庭上、人际交往上有什么问题,音乐节能让你暂时忘记一些糟糕的东西,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在这里,你可以认识一些有趣的新朋友,你可能孤独也不孤独,孤独是你可以独自享受音乐,不孤独是因为有很多跟你一样的人。

这方面,演唱会和这个音乐节没法比,演唱会你只能在固定的位置上,你只能看到你前后左右的人,灯一黑演出开始了,舞台的人是主角;灯一亮大家回家了,你基本上没有办法和演唱会发生联系。而在音乐节则不同,它是一种线下的“社交”。

南方日报:根据您的观察,中国城市青年在文化娱乐消费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沈黎晖:我们曾经调查过,“草莓”的观众年龄大概在18-25岁,这是音乐节最主流的一个群体。“草莓”60%的观众是女生,40%是男生。我们为这些观众制作了很多设计环节,例如推出直播平台,几百万人在线上可以一起欣赏草莓音乐节,这是符合当下都市青年人消费习惯的。

我记得小时候,和发小为了找外国乐队的一篇报道,骑自行车从朝阳门骑到北大图书馆,就为了复印一张小小的报纸。反观现在,音乐正在通过各种形式包括现场、网络直播、论坛社区、APP等影响年轻人的青春,只不过现在年轻人接受新的东西更快,口味更多元,音乐潮流的变更也更快而已。

现场音乐是过去音乐产业成长最快的一个板块,音乐节又是现场音乐里成长最快的一个板块。包括音乐、视频、时尚、设计、嘻哈等等,这些我们可以统称为“年轻文化”,它代表了年轻人感受世界最敏感的东西。我相信,可能有一天,城市里这群爱音乐的青年会改变中国或是世界的流行文化,以前这么说或许听上去是遥遥无期,但是现在说不准10年后就会变成现实。记者 周豫 郭珊 实习生 苏桂娥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文艺青年 改变城市 草莓音乐节 音乐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