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一名随迁儿童的春运归家路

2017年01月22日 09:44 | 作者:涂洪长 沈汝发 王成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离家5年中,小心彤虽然每年都会回来一趟,但留在这里的记忆并不丰富。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迎面而来的一位邻居跟小心彤打招呼,她放慢了脚步,直勾勾盯着对方看,却没有认出对方来。

虽然已经记不清邻居家小朋友的名字,但小心彤依然高兴地拿着心爱的玩具去找他们,调皮的小男孩,拿着她的玩具在地上扔来扔去,小心彤看得心疼,默默地离开了。

王相权告诉记者,夫妻俩一开始并没打算把孩子带在身边,但每年回家之后的别离都让他们十分揪心:心彤都是低着头一路送他们上车,回家就把头蒙在被子里嚎啕大哭。妈妈余改芬有一段时间因为太想女儿,整宿整宿睡不着、掉头发。

小心彤是个懂事的孩子。一大家人坐下吃团圆饭,她会先给爷爷奶奶夹菜;爷爷奶奶给她礼物,她会说“谢谢”;吃完一颗糖,她没有发现垃圾桶,很自然地把糖衣装进了口袋,因为“乱扔垃圾的小朋友不能得小红花”。

“她跟别的孩子不一样,给她买新衣服、新鞋子,她经常说不要,有时候买来了也不穿。”妈妈余改芬说,女儿知道父母挣钱很辛苦,从来不跟同学攀比。

“她可乖呢,每年长辈给的压岁钱一分钱不动,全部交给大人。”小心彤的奶奶刘国映说。

一颗幼小心灵的愿望

这次回家,王心彤专门为爷爷奶奶准备了两份礼物:一张写着红色“优”字的成绩单;一本五年来自己和父母在外生活的影集。

王心彤今年2年级,就读于福清市镜洋中心小学,学习成绩不错。“我要告诉爷爷奶奶,我在外面一定好好学习;你们想我的时候,就看看我的照片吧,那里面都是我笑的时候拍的。”

王心彤的爷爷王一平今年64岁,他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外出务工,在外闯荡了半辈子,前年才回到重庆。如今,他在当地一家餐馆干后厨,一天要杀100多斤鱼,每月工资2000多元。“活一天就得干一天的活,我老汉不吃闲饭。”他说。

奶奶刘国映说,政府每个月给她发100多块的养老金,“我想全部攒起来,供孙女上学用,能上多远都给供。”

14岁就随父亲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漂过10多个省份,王相权说,自己一家现在也还没有在城里扎下根来,吃的就是没有文化的亏。所以他们决定把孩子带在身边,除了亲情,更希望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我问女儿以后长大了想干什么,她说要像妈妈一样去打工。”妈妈余改芬说,“听到这句话,心里想笑又想哭,我可不想孩子以后像我们一样漂来漂去。”

王相权一家人的5亩多山区田地,零散地分布在10多个地方,务农收入十分有限。相比之下,王相权在福清每月五六千元的打工收入已算可观。

王相权也在规划自己的未来:要么在打工的地方组建一个货车车队,自己揽活跑运输;要么回家承包一块地搞养殖。“现在环境和以前不一样了,除了打工,还有很多赚钱的门路。”

除了打工赚钱,小心彤上学一直是全家最上心的事。

像小心彤一样的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更大范围的关注。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367.1万人,国家正在积极帮助这些孩子们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

“我希望下学期的成绩单上全是优,希望以后不要再搬家了,希望能邀请小朋友到我家玩……”忽闪着一双大眼睛,王心彤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新年愿望。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心彤 王心 小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