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让文化血脉在传承中延伸

2017年02月04日 14:39 | 作者:南方日报评论员 |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广州传统迎春花市昨天正式拉开帷幕。同时,广东各地的迎春花市也在春节前陆续开市。五颜六色的鲜花,炫彩雄伟的牌坊,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于游人如织的花市,年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

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广州迎春花市源远流长,饮誉四海,是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也见证了这座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古城的发展与变迁。无论是西汉陆贾出使南越国留下的“彩缕穿花”之赞,还是今天早已广为人知的“花城”美誉,都印证了花在广州人生活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及其承载着别具特色的文化意蕴。广州花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即已闻名的“广东四市”,及至上世纪20年代,逐渐形成了从农历腊月二十八到除夕夜举办花市的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花市规模也越来越大,分布越来越广。“行过花街才过年”,买上几盆金桔寓意来年大吉大利,再来几枝桃花祈福大展宏图,颇讲“意头”的广州人,不仅用花来扮靓节日和日常生活,更以此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花市是广州人的年俗,年复一年的花市,是文化血脉的延续。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中国人的过年早已不局限于放鞭炮、贴春联、守岁等传统形式,发手机短信拜年、在微信上抢红包,甚至是走出国门去旅游,新的过节方式层出不穷。然而,如同忙碌一年的人们总要踏上回家的旅程,用“过年”来实现欢聚团圆,或是借着拜年、逗利是来表达长幼孝悌,变的只是形式,那些融入血脉的精神文化一直存在。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传统年俗承载的正是这样一种心灵诉求。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过去,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才能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传承传统文化,不仅要擦亮招牌,更要打造品牌,让文化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在传统民俗的基础上,广州已经把迎春花市打造成包括春节前3天11个区的传统迎春花市,及春节期间15天以民俗表演、非遗展示、灯光艺术、主题花展、文体活动为主的城市嘉年华活动。同时,全省还不断加强年俗旅游推介力度,以旅游激活年俗文化传承,赏花、祈福、庙会等成为春节期间最受大众欢迎和关注的旅游项目,大量港澳游客、海外华人华侨纷纷来广东过年、祈福,带动省内景区、酒店客流畅旺。组团到广东“过大年”正成为一种时尚,广东年俗展示出了成为世界顶级节庆品牌的巨大潜力,具有地域特色和相对完整的传统文化资源,正成为广东年俗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血脉的延伸,需要传承,更要善于创新,方能激活生命力。回顾近年广州迎春花市和广东年俗游,鲜明的特色是:一方面加大了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展示力度,通过民俗表演和非遗展示,邀请粤剧、粤曲爱好者一起吹拉弹唱等形式,再现传统文化魅力,重新拉近人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日益注重创新,以更鲜活的形式融入时代。今年的西湖花市就引入了音乐“快闪”的新形式,《步步高》《行花街》等具体有广府文化传统特色的歌谣将以时尚形式呈现给市民,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

“来年花更好,建设亦相同。旖旎春如锦,看花人更红。”让我们每一个人在迎春花市的节日喜庆气氛中再次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与魅力,在血脉相承中坚守对美好生活的真诚向往,找寻到实现梦想的不竭动力。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花市 文化 血脉 传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