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工人村”里的乡愁:曾被外宾参观过的家变蜗居

2017年02月06日 10:39 | 作者:刘旭 | 来源:工人日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刘旭

每年春节回家,出生在沈阳市铁西区的王宁,都回到孩提时长大的“工人村”去看一看,尽管已经到北京十几年了,这里依然寄托着这个工厂子弟无尽的乡愁。

同样出生在沈阳的画家李贵新,在系列油画《工人村》里,是这样描画那片土地的:油彩堆厚构成了草木、道路,三层的“苏联楼”,楼旁有滑梯、凉亭、晾衣的铁杆、秋千,赶马车或步行的人们匆匆走过……

春节期间,工人日报记者追随昔日工人村居民的脚步,重温那段大工业时代里的乡愁。

外宾参观过的家

1953年入住工人村的沈阳铸造厂职工李树义,还记得当年工人村破土动工的盛景。

1952年9月23日,建国尚不足3年,国家一下子投入1200万元建设新村,令工人们兴奋不已。开工当天,有7000多名建设者联名给国家领导人写信。5年之后,三期工程完工,建成了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由143栋楼组成的5个建筑群,这里也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工人聚居区。

当时,“工人村”里居住的是来自沈阳冶炼厂、第一机床厂、电缆厂、气压机厂、风动工具厂等44个重点企业的职工,能够住进来的,大多是优秀职工和劳动模范。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铁西工人村,也引领了全国住宅现代化的潮流,在很长一段时期,这里都是全国住宅区的样板。铁西工业区也成为当时全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根据沈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的资料,“一五”期间,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沈阳有6个,铁西占3个,在全国694个限额以上的项目中,沈阳有26个项目,铁西工业区有12个。

位于沈阳市铁西区赞工街的“工人村生活馆”,还原了当年工人村居民的居住情况,屋里放着三屉桌、双人木床,桌上摆着老式收音机、白色的搪瓷茶缸,墙边放着缝纫机和自行车,床铺上还有热水袋、竹痒痒挠,厨房里面有水泥灶台……

工人村的住宅楼,清一色的红砖砌筑、起脊灰瓦闷顶、楼高3层。每栋楼层一般有3个房门,配有自来水、煤气、暖气。楼里就有“工人村大合社”,百货、蔬菜、熟食、海鲜等一应俱全。还有配套的照相馆、卫生院、储蓄所、幼儿园,楼间绿地上设有秋千、滑梯、单杠等休闲设施。当时,工人们形容“工人村”是“高楼平地起,条条柏油路;路旁柳成荫,庭院花姿俏”。

而最令工人们自豪的,是许多外国人参观过他们的家。仅1978年,“工人村”就接待了47个外国参观团。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乡愁 外宾 蜗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