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乡村工匠式人才:破解农业改革难题的关键

2017年02月13日 09:1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乡村工匠式人才需要激励各类人才下乡

  在打造农业发展新业态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培养一大批乡村工匠式人才——“新农人”。如何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各类人才下乡,成为“新农人”,需要真金白银。“新农人”包括投资农业的企业家、返乡务农的农民工、基层创业的大学生、农村内部的带头人等。要营造农业创业和就业的良好环境,引导和鼓励他们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费孝通先生曾经介绍过传统中国的人力资源双重循环回路,即乡村地区通过科举等方式向城市输送人才,这部分人力资源再通过乡贤回乡等方式,作为“乡绅阶层”回流到乡土社会,并广泛参与到乡村社会的管理和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之中。目前我国这种双重循环早已断裂,农村基本上成为“抽水机”,大量优秀农村青年通过大学、打工、当兵等离开农村。使城乡之间的经济“剪刀差”变成人力资源“剪刀差”。 国家应该采取有效的政策吸引部分有志农业的青年返乡,重新构建双重循环回路,培养一批新业态建设能手,并且给予荣誉与奖励,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能够留在农村,培育农村工匠式人才。

2. 8亿农民工是“新农人”的最大潜力股——在各类人才中,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才尤其重要。实际上返乡创业一直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法宝,当下不少已经富起来的村庄,大部分的带头人都是走出去见过世面的回乡创业者。浙江横店的徐文荣,年轻时走南闯北,外出打工时发现剿丝厂挺赚钱,于是在家乡也创办类似的剿丝厂,很快掘得第一桶金。而全国知名百亿元村江苏张家港市的永联村带头人吴栋材也是一位回乡创业者。吴栋材既当过兵,也做过生意,后来回到家乡当生产队长,通过养鱼获得第一桶金,而今他已经是一个现代化的年产值200多亿元的大钢厂董事长。

回乡创业的农民与传统的农民相比,一个最大的优势是既了解外边的世界如何精彩,也知道外面的世界的不少无奈。这些人与大学生村官相比,不是飞鸽牌而是永久牌。在自己的家乡,出去见过世面的人都是精英级人物,除了创业得来的财富,在家乡获得的尊敬与敬仰是在外打工所无法得到的。改革开放,拉开了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序幕,也直接促成我国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充分利用好两亿多外出打工的农民,是未来30年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主要课题之一。

回乡创业有利于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减轻农业土地压力。我国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尚在起步阶段,虽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有效的经验,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包括:国家层面针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推力不足;地方政策存在“扶大忽小”,政策落实不到位; 创业培训体系尚未成型; 创业后的孵化机制薄弱。要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 既需要在教育培训方面下功夫,为回乡创业人才提供必要的知识和信息,更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和国家层面的各政策部门通力合作,从资金支持、政策保障、财政优惠、公共服务、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为回乡创业者建立起全面的保障体系。

乡村工匠式人才需要有效的人力培训

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

在国外对义务教育之后的一些“社区教育”“双元制教育”等理念值得借鉴。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后,相应的农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基本上是缺失的。仅有的培训也只是单向的如何让他们到城市打工,这种单向的流动培训对农业发展很不利。所以应该针对16岁以上,脱离义务教育阶段又未能顺利升学的农村青少年,建立完善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做到“无缝衔接”。针对正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老、中、青年农民,应以社区教育为基础,根据不同职业需求,分别提供各种培训教育。

乡村工匠式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培育。从更长远考虑,工匠式人才应该从娃娃抓起。我国目前的教育主要是文化课程的教育,未来需要针对16岁以下的农村青少年,引入“双元制”教育理念, 增设劳动技能课程,适当安排适应当地需要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教育。培育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得技能课程教育能够更好地贴近农村生产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使学生在结束义务教育之后能够有充分准备选择未来的职业生涯,为其将来进一步的职业培训打下基础。此外,应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尤其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自编乡土教材。使得学生加深对农村、对家乡的热爱和了解与认同感在教育目标定位上,培养一批立志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

乡村工匠式人才需要靠科技武装。农村工匠式人才一定要掌握新技术。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打造一批“星创天地”。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通过“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推进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农业 乡村 农村 农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