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院内感染: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有医不若无医

2017年02月15日 09:46 | 作者:杨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C2017-02-15zx701_P_1_19_2623_484_2948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清吴鞠通”

有次手术中,实习医生的手被针扎破了。我对实习医生说:你赶紧去消毒处理,换手套再上来。他笑着说:“老师,别担心我,这位病人术前都查过了,没有传染病。”

我认真地看着他:“我不只是担心病人传染你。我还担心,你自己有没有传染病会传给病人。你想过么?所以,赶紧下去处理!”

院内感染——历史

有段时间,我追美剧《尼克病院》。一部非常不错的连续剧,真实地展示了19世纪末医学的场景。

但是,作为一名医务管理者,在刚开始观看《尼克病院》的时候,我有极大的不适应。剧中的手术室任人进出和围观;术中医生护士不带手套、不戴口罩帽子;医生不经检验任意给病人输血。这些情况不胜枚举的、严重违反现代医院感染管理的场面,让我如坐针毡。

“这是100多年前,这是100多年前……”观看的时候,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内心的职业性焦虑才慢慢消退下去。

在院内感染方面我们有着很多沉痛的历史:

17世纪,巴黎的Hotel-Dieu医院,拥有1000张病床。他们用一块纱布连续为很多病人清洗伤口,结果造成所有病人伤口感染。该院截肢后死亡率高达60%。当时的文献评价该院:那是一个最大的医院,住着很多病人,同时也是一个最富有和最可怕的医院。

18世纪产科医院兴起之后,“产褥热”现象极为严重。当时的报纸评论说:产院引导产妇走向死亡之门。富人根本不敢去产科医院,宁可在家里生孩子。匈牙利医学家Semmelweis(1818~1865)着手进行细致调查,并制定出产房的卫生要求:接生前为孕妇检查、接生者都必须用漂白粉溶液消毒双手和产科用具。推广此措施后“产褥热”患病率与死亡率明显下降。1850年,他公布了“产褥热”的发生因素和预防办法,并于1861年发表了《产褥热的病因、概念及预防》的论文。

院内感染———耻辱

上海市医院协会每年召开年度医院管理学术大会。有一年的大会上,邀请一位国内大医院的院长作演讲。

谈及医疗质量管理理念时,那位院长举了一个例子。该院发生过一件医疗不良事件:一位外科博士,使用同一套手术器械,先后给两位病人进行清创缝合手术,中间未经任何器械消毒。

“这是医院的耻辱。”那位院长说。

是的。我们已经不是100年前了。院内感染的疏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极大地损害医院的声誉。如果你回顾一下近十多年来卫生部(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所有全国通报批评文件,会发现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针对院内感染事件的。

其实,之所以感觉是耻辱,并非是担心随之而来的新闻抨击。而是因为,院内感染的后果极为严重:受害者往往不是一个两个,而是“论堆”。

院内感染———刨根问底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选修过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设的相关研究课程。

有一次课,学校邀请了北方一家传染病医院的护理部主任讲授。我记忆深刻的是,在那次课的提问环节,我向那位主任提过一个问题:“您觉得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方面,经济因素的影响大吗?”

“当然大”,她回答,“最近我们院领导说要节省开支,手套供应、消毒药剂都有削减。我们觉得很不应该。院感上要是出了事情,那损失可是很大的啊……”

影响院内感染的因素有很多,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浮于表面,也可能在医院的灵魂深处。

按照现代医院的管理理念,一次医院感染事件发生之后,就必须用管理工具找出所有原因并改进,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找出来。

因为,人命关天。

(作者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务处副处长)

编辑:赵彦

关键词:院内感染 尼克病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