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叶小文:赵朴初的“无尽意”

2017年02月20日 09:09 | 作者:叶小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当过15年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与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交往甚多,和大家一起尊他为“朴老”。

B20170220001-zx12

作者(前排左三)与赵朴初(前排左二)

春节休闲,静心读书,脑海里就总有朴老的身影在闪烁。朴老虽已远去,音容笑貌宛在,哲人风范长存。

记得他给人题字时,常盖上一方“无尽意”章,他的书斋取名“无尽意斋”,自称“无尽意居士”。朴老不老,其意无尽。

我请教朴老,何为“无尽意”?朴老说,《无尽意菩萨经》讲“行愿,意无尽”,乃慈悲无尽,行愿无尽,智慧无尽。朴老借以表明对祖国无限热爱,为人民、为佛教报恩无尽、奉献无尽的赤子情怀。他又说,苏东坡有“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的佳句,诗人已顿悟宇宙无穷尽而人生有限的道理,所以面对艰难困苦也能豁达乐观、随遇而安,“无穷境”是孜孜以求、不改抱负,无私、无我、无执的境界。这大概是朴老关于“无尽意”出处的又一注解。朴老还说:“我们都是一滴水,只要尽力而为,滴水可奔入大海,永不干涸。唯有身归大海,滴水方得功德圆满。”这应是“无尽意”内涵的说明。滴水的“无尽意”来自大海、归于大海,朴老的“圆满功德”也来自和归于他衷心热爱、终生奉献的祖国、人民和佛教事业。朴老诗云:“信知此土有深缘,圣教三车独得全。誓续慧灯无尽际,时轮再转两千年。”将佛教的“慧灯”无尽际地延续下去,这应是“无尽意”外延的扩展。

为此,朴老一生提倡和践行“人间佛教”,知恩报恩、护国利民,以戒为师、师表人天,慈悲济世、甘于奉献,以和为尚、“六和”为敬。

诵读朴老留下的遗嘱,也感到朴老在倾诉其执著的“无尽意”之情:“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朴老大概是要告诉我们,他已经走了,谁还在那里感叹“安息”、思念不已呢?明月清风意无尽,不劳寻觅事无穷啊。虽已到“了脱生死”的境界,但他毕生无限热爱祖国的志愿,为人民、为佛教奋斗不息、奉献不止的事业,定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记得20多年前,春节刚过,宗教界的领袖们云集海南三亚,研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会余,我陪同朴老游览亚龙湾。晴空万里,碧海连天,鸟语花香,春风扑面。更奇的是脚下沙滩雪白,头上鸿雁翻飞。大家都轮着要跟朴老合影留念。我笑道:“朴老,您就站定别动吧,大家想要您像这大海,像这鸿雁,作个背景呢。”朴老笑答:“踏沙晨作亚龙游,鸿爪倘能留?”

入夜,朴老给我们说起黎族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有一少年,自五指山追逐一鹿至海边,张弓欲射,鹿回头,化为美女,少年爱之,遂为夫妻。朴老兴致很高,又连夜登至山顶看“鹿回头”石雕并观三亚夜景。山上山下,灯火闪烁。我看朴老似若有所思,就说,请您老留下一首词,给这美景增添文化内涵啊。朴老点头不语。

第二天,一首《诉衷情》已跃然纸上:

踏沙晨作亚龙游,

鸿爪倘能留。

登高夜望奇甸,

美景不胜收。

灯万点,

相辉映,

似川流。

不须逐鹿,

山也回头,

海也回头。

词中“奇甸”,是古人对海南岛的称谓。我问朴老,这首词情深意切,内涵丰富,有何“禅意”?朴老沉思片刻说,唐代的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曾在三亚躲避台风,他把一生都奉献给日本人民了。但后来日本侵略中国,侵略者以鉴真为例,礼请弘一大师赴日。弘一大师愤言:“当年海水是蓝的,现在被你们染红了!”是啊,那时是山在流泪,海在流血啊。今天血雨腥风虽然早已过去,我们要忆念先德,不忘历史,开辟未来。佛教可以为中日人民世代友好多作贡献,可以叫“山也回头,海也回头”!

朴老诗词的“无尽意”,令人念念不忘。2016年12月22日,我以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的身份,在日本奈良举行的“鉴真精神与中日文化交流研讨会”上发表题为《毕竟一衣带水,总有鉴真精神》的主旨演讲。想起当年朴老的“无尽意”,就有很多话要说了。我说,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在地缘环境上隔海相望、在佛教信仰上一脉相承、在文化习俗上同多异少。正因一衣带水,常有走动、交流、亲近,成就了长期以来中日关系史上一段段友好往来的佳话;也因一衣带水,时有猜忌、摩擦、冲突,尤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近年来两国关系又呈现诸多隔阂和麻烦。中日关系如何走出困境?大家都感到困惑;毕竟一衣带水,总有和平、友好、合作,总有同一缕春风同时吹绿大洋彼岸,总有同一域海水不分国界来回流动。邻居可以选择,邻国不能选择。“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鉴真精神就是中日之间还在吹拂的“一缕春风”,就是促进中日重修旧好的“一域海水”。每逢中日关系遇到困难时,文化的力量、民间的力量就会站出来,潜移默化、持续不断地努力。今天两国的佛教交流,是千百年前交往的延续,是代代相传而来的友谊的发展与继承。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也正在为后人的交流埋下取荫之树的种子。让我们记住赵朴老的话,忆念先德,不忘历史,开辟未来!

一提朴老,在场的日本人都肃然起敬。一提他的话,大家也都点头称是。

朴老走了,他的事业和精神,他的人格和风范,他的音容和笑貌,不劳寻觅,就在广大佛教徒心中。灯万点,相辉映,似川流。

我不是佛教徒,但是我尊重和理解佛教信仰者“乘愿再来”的信念。我想,只要中日两国乃至国际社会还需要殚精竭虑致力和平事业的奉献者,那么,就会山也回头,海也回头,千年前的鉴真,当代的朴老,都会“乘愿再来”。

无尽意,无尽意,说不尽的赵朴初,说不尽的思与念……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叶小文 赵朴初 无尽意 宗教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