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陈漱渝:鲁迅的择友观“朋友,以义合者也”

2017年03月28日 09:12 | 作者:陈漱渝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朋友,以义合者也”。这句引文,出自鲁迅的杂文《朋友》,收入他的杂文集《花边文学》。引文的出典,是朱熹为《论语·乡党》写的一条注释。这里的“义”,当然不应理解为江湖义气,而是指合乎正义的行为和事情。

笔者想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有些读者误认为鲁迅性格峻急,“多疑善怒”,在生活中一定是孤家寡人,没有朋友。对于这个问题,鲁迅1936年2月21日在致曹聚仁信中是这样回答的:“现在的许多论客,多说我会发脾气,其实我觉得自己倒是从来没有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成友或成仇的人。我还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

所谓“大”,指的就是为国家、民族、民众的共同立场和共同目标。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会上,鲁迅谈到革命营垒团结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有为工农大众的共同目的,而不是只考虑小团体甚至个人。有人喜欢在鲁迅和郭沫若、茅盾的关系上做文章。鲁迅的回答是:“例如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所谓“小”,当然指的是小节,包括不同的性格、气质、爱好。比如翻译家、佛学专家徐诗荃,早慧多才,19岁在复旦大学就读时即开始结交鲁迅,1932年至1934年期间往《申报·自由谈》大量投稿,不但要求鲁迅转寄推荐,而且要求鲁迅誊抄,将原稿寄还,使鲁迅“殊以为苦”。鲁迅虽然跟徐诗荃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也觉得替他抄稿既费力,又费时,但因为他天赋极高,旧学甚博,仍替他转寄了一百多篇文稿,还主动替他校对了一本译稿《尼采自传》。只是在给《自由谈》的编辑黎烈文的信中诉苦说:“此公脾气颇不平常”。这就是鲁迅愿意结识天下各种古怪英雄的一个例证。

在社会各色人等中,鲁迅最乐意结交的是青年,特别是性格耿直,或带点“野气”的青年,前者如胡风,后者如萧军。他们当年虽涉世未深,失之于粗,但爽直、透明,跟他们交往不必设防。鲁迅最讨厌的是扭扭捏捏的江南才子,或遍身谋略、深不可测的人。鲁迅最为敬重的朋友是柔石、韦素园一类的人。他们奉行“损己利人”的道德,甘做楼下的一块石料,园中的一撮泥土。这跟鲁迅的“人生计划”一样,“随时为大家想想,谋点利益就好。”(1935年12月14日致周剑英)

当然,同为青年,也是流品不齐,鲁迅与青年交友也有上当的时候。但鲁迅仍然表示:“即使第一次受骗了,第二次也有受骗的可能,我还是做,因为被人偷过一次,也不能疑心世界上全是偷儿。”(1935年10月4日致萧军)

(作者系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学者)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陈漱渝 鲁迅的择友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