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要让环保数据造假付出沉“痛”的代价

2017年03月28日 14:55 | 作者:吴玲 | 来源:东方网
分享到: 

尽管有“史上最严环保法”震慑,但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受利益驱使,企业环保数据造假的行为仍旧屡禁不止。不断涌现出来的环保数据造假使数据失真,进而影响环保治理决策,长此以往终究危及环境。相关专家建议,对这类行为要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通过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整治数据造假产业链等手段多管齐下,形成整治合力,真正让环保违法者无处遁形。(3月27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

据报道,近日,环境保护部督察组对18个城市展开的空气质量专项督察发现,多地存在“散乱污”企业或企业群违法违规复产情况,还有一些企业在线监控数据造假。其实,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并不鲜见,有企业将环境自动监测仪的探头放在矿泉水瓶里,有人对监测软件“动手脚”,去年,全国47个重点城市中,约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为此环保部派出16个督查组分赴污染严重地区展开督查。督查发现,唐山市个别钢铁企业当着督查组的面承诺立即关停烧结机,待督查组走后,重新开启。去年10月,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分局主要官员出于自身政绩考量,偷配钥匙并记住密码,用棉纱堵塞采样器,致使数据异常……

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现象时有发生,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规避环保检查,用对策来对付政策。长期以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与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处罚措施不力有关。一些地方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现行环境监管体制、监管能力、考核体系不适应新形势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普遍存在,一直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环保数据造假,是环境保护的最大敌人,危害共同安全。在一些地方政府看来,关停一个污染企业,就等于少了以GDP贡献者,断了一条政绩后路。所以在经济效益,财政收入与环境保护面前,他们选择了政绩考量。所以对企业的污染睁只眼闭着眼,不管不问或者雷声大雨点小,选择性、象征性意思一下,糊弄检查,蒙混过关,检查组一走又我行我素。所以说,环保数据造假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绩保护伞有关。

生态环境,已成为全面小康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对于日积月累的环境污染类的慢性潜害不能漠然视之,应意识和估计到环境污染可能带来的灾难性报应。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要彻底改变环保数据造假现象,必须要像新加坡那样的“机器人打屁股”的严厉刑罚,绝不心慈手软。环保数据造假,实际上“恶意应付检查”,就是违法犯罪,必须发现一次严厉查处一次,实行零容忍,应该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应该追究所在地方领导的责任,必须与乌纱帽挂钩追究问责到位,要让环保数据造假付出沉“痛”的代价,否则很难地治理方官员为实现政绩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政绩饥渴顽疾。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数据 环保 造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