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公务员福利最好的时代 反腐工作轻松吗?

2017年04月07日 09:30 | 来源:新华思客
分享到: 

科举大扩招,当官很容易

在宋朝,想当官很容易,机会很多。

唐朝贞观年间官员总人数7000左右;明朝洪武时期官员队伍较为壮大,但也只有3万人左右。宋太祖时,官员总数约为5000,宋真宗时增加到9000多,宋仁宗时有17000多人,到宋徽宗时,则高达48000多人!

官员人数大幅度增加,意味着科举大扩招。

唐朝时每年大约录取进士30多人,明朝每年约100人,清朝每年还不到100人。那宋朝是多少呢?两宋319年,合计录取进士115427人,平均每年约361人!

宋朝有的皇帝把录取标准放得很宽,如宋太宗公元976年到997在位,期间共录进士约1万人,平均每年约500人。换言之,在唐朝,想考中进士当官,必须考进全国前30名,但在宋太宗时期,只要考进前500名就行。

不仅如此,宋朝还有一个“特招”政策,用来照顾那些久试不中的人。通过这个渠道成为进士的,多达50352人,平均每年约157人。而且,朝廷对这些拔出来的进士的待遇与普通进士一样。

可能有人说,几万人的官员队伍,不算多啊!这里说的只是“官”,不包括“吏”和“役”,在古代,这三者是有严格区别的:“官”是朝廷登记在册的高级公务员,必须经过察举、科举等“正途”;“吏”是没有品级的公务员(比如《水游传》里的押司宋江、步兵都头武松、押牢节级戴宗、步兵都头雷横、押狱杨雄、马兵都头朱仝、都头李云、六案孔目裴宣等人的身份都是“吏”);“役”低于吏,通常在官署中干一些杂活。

宋朝时,一个大县不过四五个“官”,小县只有二三个,而吏、役则有数十人乃至数百人不等。按这个比例,稍微算下就可知,宋朝的公务员阵容浩浩荡荡!

官太多,岗位不够分了怎么办?

想当官的人太多,而岗位是有限的。

不同于有些朝代实行的“出缺制”,即一个岗位只有位子上的人离任了后面的人才能补上,宋朝全部官位都是实授,经常出现几个人同时守着一个职位的情况。当官的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个现象在宋朝十分常见。

于是,朝廷想到了增设职位,因人设岗。

宋神宗时有个官员叫王珪,他的全部工作是:上殿等着“取圣旨”。皇帝做了决定他来“领圣旨”,退朝后告诉下面的人去办,称“已得圣旨”。因此,人送绰号“三旨相公”。

如果是增设职位解决不了大问题,那就增设机构。

魏晋以来,中央政府的基本架构是“三省六部制”,宋朝在此基础上新设枢密院掌兵权,又设三司掌天下赋税。

地方上的机构更多。开始全国只有相当于省一级机构的15个“路”,后来陆续增到26个,每增一个行政区域,就要增加一套班子。

“路”这一级的班子,则分别设置了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等4套,彼此是平级,分掌兵民、财赋、司法、救恤。

而且,官员的考核也很松。每4年考核一次,只要合格就能升职。宋仁宗以后改为3年一次,这意味着大家升官的速度更快了。

编辑:梁霄

关键词:公务员 福利 反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