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安徽科技学院十二年探索大学生传承“非遗”

2017年04月10日 17:40 | 作者: 王磊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近水楼台 责无旁贷

安徽科技学院团委书记施培智来到共青团岗位之前,学校的花鼓队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如同众多非遗文化的现实境遇一样,凤阳花鼓也面临着传承断档的困境。县里缺少专业的演出团体,校花鼓艺术团承担了县里的外事演出任务。

不过,在施培智和同事眼里,那时学校花鼓队的演出形式和节目编排往往是“单兵作战”,缺少纲领,还有些“老套”,“青春味”不够浓厚。如何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以整体化的表演形式去演绎花鼓,形成真正的“文化产品”,成了校团委想要迫切解决的课题。“当地民间艺人的演绎和传承有着时代局限性和家族单一性,所以我们要让花鼓艺术完成大众化、时尚化、青春化的转型”。

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施培智带领学生去花鼓艺术的诞生地凤阳县燃灯乡进行实地调研,与民间花鼓艺人深入交谈,现场请教学习,录下影像资料,梳理编排内容。经过几个暑假的田野调查,师生们将花鼓艺术“吃”透,将最乡土、最真挚的艺术形态和表达方式完整地搜集起来,融入到大学生的花鼓表演中去,加深了大学生对花鼓艺术的理解。

学校邀请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指导特聘教授与指导教师,签约专业作曲家3名,原创花鼓曲目8首,改编12首。在此基础上,2013年9月,安徽科技学院正式推出转型之作,原来的单个节目被整合成了主题演出“中都鼓韵”。演出围绕历史之远、记忆之悲、改革之先、科院之光、复兴之愿五个篇章,从历史叙事的角度,再现花鼓的悠久历史与社会变迁,展现凤阳之地特有的求索精神、改革精神。

“要提高花鼓在青年中的认可度,让大学生和青年感兴趣,就要用新媒体的手段来传播这门艺术。”据施培智介绍,学生通过校团委微信平台“安科小团”,参与网上领票和优秀节目投票,也实现了台上台下的充分互动。

2013年,学校KAB创业俱乐部在校团委指导下,注册成立中都鼓韵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参加安徽省首届“创青春”青年创业大赛荣获银奖。作为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来自福建的大二学生李淑芬也是十足的“花鼓迷”。

“我们没有舞蹈天赋,加入不了花鼓艺术团,但可以传播花鼓艺术,将其变成文化产业。”据李淑芳介绍,公司开发出由校“凤画研习会”手绘的小尺寸、便携版定制花鼓,推向市场进行销售,同时与旅游景点、公益项目、各大剧院深度合作,面向青少年观众,将主题演出作为还原历史场景教学的课堂。此举既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也从市场化的角度开辟了非遗传承的新路子。

“学校‘扎根’凤阳,是‘近水楼台’,传承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在施培智看来,花鼓队的200多名队员、校内数千名花鼓爱好者,即使他们离开校园步入社会,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起到传播、传承花鼓艺术的作用。

编辑:梁霄

关键词:安徽科技学院 大学生 传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