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美学的生命力在于走进生活

2017年04月11日 15:26 | 作者:王确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人们不缺少审美机缘,却匮乏于用美学来解释日常美感。这不仅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下显得不合时宜,也使美学失去获得新的生命活力的可贵机遇。因为生活永远是最生动、最丰富的美学宝库,是美学生命力的无尽源泉。

timg (2)

时代要求美学关注日常

生活美学的提出或形成,不仅仅是来自于美学演变史自身的力量,比这更重要的是时代的呼唤。英国美学家鲍桑葵说过,美学“只是审美意识或美感的清晰而有条理的形式,而这种审美意识或美感本身,是深深扎根于各时代的生活之中的。”20世纪中叶以前,持如此美学倾向者大有人在,如杜威、车尔尼雪夫斯基、斯托洛维奇等。中国的梁启超、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张竞生等,也从不同角度讨论过生活中的美感或审美意识问题。但是,这仅仅是在着眼点上对时代生活的关注,其讨论依然是在经典美学的逻辑框架和理论模式之中展开的。20世纪中叶以后,国内外美学领域接连举旗的环境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身体美学、日常美学、生活美学等,则与以往关注时代生活的美学不同,它们走过了人主体、理性主体、强力意志主体的时代,走过了现代主义艺术的空前绝后式的求新时代,走过了守望学科边界和美学讨论的美学家“独裁”时代,进入了人主体被颠覆或被忽略、前卫艺术被复制而转化为日常时尚、美学成为生活美论的“后历史”时代。从一定意义上说,上述生活美学家族的出现,意味着美学史在向以往美学挥手告别。

在这样一个时代,社会生活开始走向审美化。对此,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通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敏锐的眼光描述了他所经历的社会呈现出来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情况,譬如:本来与众不同的作为生活对立物的艺术,与日常生活为伍,形成某种亚文化;人们有意按照艺术追求来谋划日常生活;影像之流充斥于日常生活空间之中等。中国目前的城市生活,与费瑟斯通所说的情况相比,也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说到底,美学是生活感性和美感的归纳和研究结果。那些仅凭已有概念、命题演绎、推理和思辨得出来的美学,不过是一种思维的运动而已,对人们实际的感性生活和美感活动不会有什么直接的意义。中国的时代生活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已经发生了如此重大深刻的变化,我们还把力量用于搅动沉静甚至僵化的已有美学的观念史中,而不去关注日新月异、风生水起的鲜活生活,美学还能与时代互动、与时代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吗?鲍桑葵明确要把自己的《美学史》写成“一部审美意识的历史来”,我想其中就包含着规避观念史陷阱的风险。

当美感形式或艺术元素与人们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时候,当人们以审美或艺术的尺度来选择和设计自己的日常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规划个人趣味和调适自我心境的时候,当人们通过手机进入互联网在海量审美和艺术信息中自由选择的时候,当城市景观和图像之流不必考虑人们的需求和意愿便来亲近人们的时候,人们必然会遇到审美困惑,渴望美学作出解释。此时此刻,难道美学不应该积极回应吗?生活美学尊重生活之流,也试图引导生活之流,从而提升大众审美体验水平和审美判断力,这当是生活美学的责任。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资源也许与实用功能难舍难分,从而不具备美学的纯粹性或高远境界,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也许不像传统艺术和前卫艺术那样,具有精致的品质进而被称为“亚文化”,可正是这些新的显得偶然的东西,才会为美学的出新和反映时代特征提供更深刻的启示,提供稍显粗糙但最为生动、最为新鲜的美学资源,提供生成美学新的生命力的可能性。大概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才说“缺乏永恒性的美感,才更有价值”。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美学 生活 审美 时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