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花高租金 住市中心 这些人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2017年05月04日 11:54 | 作者:梁霄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恰恰因为忽视城市规模带来的各种好处,并且简单地将“城市病”与城市人口规模联系在一起,才由此得出应该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结论。实际情况是,“城市病”容易被人们直接感受到,而城市扩张带来的好处,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在这样说的时候,并不是说城市规模扩张的坏处就没有了,它带来的“城市病”值得专门去探讨。但“城市病”主要不是城市扩张本身带来的,而是取决于技术与管理。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向往宁静、悠远、离群索居的生活,另一种喜欢热闹、多样性、在人群中扎堆。前一种人,好比中国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又好比美国的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看四季变换和蚂蚁争斗,思考“我为何生活”这样的问题。后一种人,不用举例子,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属于此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世外桃源、瓦尔登湖,都只是个梦,我们不是那里的常住人口。

在一个国家里,多少人生活在城市,从本质上来讲,就取决于上述两种类型的人的多少,这可能首先与性格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职业。

在农业社会,就算农民想住到城市里,也不可能每天在农田和酒肆之间来回奔波——城里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而到了现代社会,即便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和服务业在GDP当中所占比重也已经达到90%。现代经济里,越是富有的国家,知识(包括技术、信息和创意)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大。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通过和别人的交往来传播知识。同时,也从与其他人的交往中获得知识,从而更好地成为知识的生产者。换句话说,从前,生性再喜欢热闹的农民,都不得不居住在农村与土地为伴;现在,性格再内向的都市白领,也必须在最低限度上与人交流和开会。

城市建设: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城市?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建设才是更宜居的?上海的杨浦大桥和翔殷路隧道连接着黄浦江以东和以西。这两条通道非常有趣,在早高峰的时候,是单向从浦西往浦东堵,反向则相对畅通,而在晚高峰的时候,拥堵的方向则正好反过来。换句话说,不少人住在浦西,上班在浦东,宁愿承受堵车之苦,也不搬家。

子女教育是影响居住选择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浦西是传统的市中心,优质的教育资源大都集中在浦西,结果,一些原本住在浦东的人,为了孩子也搬到了浦西。但问题还不仅限于此。

1990年代初,浦东刚刚开发的时候,上海流行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20 多年过去了,浦东已经今非昔比,浦东的房价也早已经追上浦西,金融区、自贸区、迪士尼都在浦东。那浦东还缺什么?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拿来问上海人,估计很多人会说,浦东缺人气。

借用一个流行的句式,当我们讨论城市发展模式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对于现代城市居民而言,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是 “生活在城市”,还是仅仅“活在城市”?这里涉及要讨论的两种城市发展模式。第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如图(a),有很多窄马路,同时有个别宽敞的主干道。在这样的模式中,主干道是行车的,而一旦出现交通拥堵现象,车也可以开到窄马路上进行分流。我们往往认为宽马路可以缓解堵车,但事实上当马路太宽时,马路的条数也会相应减少, 于是宽马路的堵塞因为缺少小马路进行交通分流而得不到缓解,参见图(b)。

编辑:梁霄

关键词:城市 大城市 社区 服务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