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讲道理无用时,不妨让孩子“打回去”

2017年05月04日 15:19 | 作者:曹朋飞 | 来源:红网
分享到: 

小朋友之间时常会有点小冲突。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你觉得该怎么办?针对这个问题,4月24日,四川乐山市启明星幼儿园对家长做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约60%的家长表示应该培养孩子强硬的性格,被欺负时要“打回去”;有25%的家长则认为,孩子被欺负后,应当远离施暴者,而不是以暴制暴。(5月2日中国经济网)

因为年龄太小,法律对于施暴孩子的约束效果极为有限。所以孩子被欺负时,首先报告老师无疑是最正确的做法。

但老师对于施暴孩子的教育, 倘若缺少其家长的协助,其约束力必然极为有限。而要让每一个施暴孩子背后都能有一位明事理的家长,显然并不现实。在施暴孩子家长拒不配合,老师无法有效维护公正的前提下,鼓励受欺负孩子“打回去”未尝不可。

这样做的积极意义在于,对于那些施暴的孩子而言,只要受欺负的孩子“打回去”,无论胜败,都可对其造成威慑,让其在下次准备欺负他人时有所顾忌,甚至改掉妄自尊大,胡作非为的恶习。

对于受欺负的孩子而言,“打回去”不仅可以挫一 挫施暴者的嚣张气焰,维护自身权益,还可在反击的过程中学会勇敢面对。

一种担心是,给孩子灌输“打回去”的思想,会使其从小养成一种“以暴制暴”解决问题的观念,最终误入歧途,因而有人提出,即便面对施暴学生及其家长的蛮不讲理,老师也可以对施暴的学生严厉批评,甚至进行惩罚,如果这个孩子施暴的次数很多,可能是心理有问题,应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彻底改变其“暴力性格”;而对于受欺负的孩子则可进行安慰,教其自我保护方法,远离施暴者,从而避免自己再次受到伤害。

但显然,这些看似理性的做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现实困难。首先是对于施暴孩子的惩罚,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小孩子无论谁欺负谁都只是“打架”,而老师刻意体罚学生就会违法。其次是对于受伤害孩子的安慰,就像前文提到的,如果没有施暴孩子及其家长的配合,所谓的安慰也不过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罢了。交给受欺负孩子保护自己的方法,如果不是“打回去”无非就是躲避忍让罢了。但就像成人,乃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一样,一味忍让躲避,并不能换来永久的和平共处。

况且,从国家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倘若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忍让逃避的思想,甚至所谓的阿Q精神,孩子长大后就会有成就吗?全社会都这样去教育下一代,以后还会有人见义勇为吗?全是只会忍让逃避、精神胜利的下一代,国家的未来会有希望吗?

所以,当讲道理不能解决问题时,鼓励受欺负的孩子“打回去”未尝不可。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孩子 施暴 打回去 欺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