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汶川孩子的9年:纪录片记录一对羌族兄弟的成长

2017年05月12日 10:02 | 作者:祖薇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有少年人面对剧变的茫然”

李太山做这件事,坚持了九年。最初,汶川地震后,他所在的央视《见证》栏目派出十余个摄制组到灾区拍摄系列纪录片《生者》,他是其中的一员。总导演陈晓卿和梁碧波决定从全国媒体都在聚焦的救援场景之中跳脱出来,去记录灾后人们的日常生活细节。这十几个摄制组被戏称为“国家DV队”,他们到达灾区,寻找到适合拍摄的故事,每个摄制组都经历了很多辛苦,余震,飞石,缺水少食,交通艰难。

当时在七树坪采访的姚友霞记得,震后当地没有一块能搭帐篷的平地,村民指着猪圈前的一块地说“就住那吧”。余震不断,两边的山一直在往下垮,地上的人跟着震波一起一伏。晚上,姚友霞听见隔壁的小伙子一直在讨论“我们跑还是不跑”。吃饭的时候,她多次被人拎着脖子拖出地震棚,晚一分钟可能就被埋在下面。等一会震停了,大家又跑进去继续吃饭。

这还都是余震。当地有位老人,老伴在地震中被埋,当时救援队挖空了山也没找到人,直到一年后修路才找到尸体。王光强一家所在的村子也是如此,后来统计40多人被埋,许多人至今也没找到。这些故事后来都被收入18集纪录片《生者》,内容各有侧重。按李太山的说法就是:“有离乡背土的难舍,有失独家庭的重生,有中年人遭遇不幸后的难堪,也有少年人面对剧变的茫然。”

“我想拍下在苦难中他们的笑脸、他们的成长”

《生者》播出半年后的第一个春节,《见证》又组织团队集体出发,制作了纪录片《生者一年间》,继续关注那些劫后余生者的生活。这其中也包括汶川孩子的复学,其中有一些孩子因为无法在当地复学,在各方面资助下进行“异地复学”。每个县对应一个省,茂县对应的是吉林省,汶川县对应的是广东省。从那时起,李太山的镜头一直没离开过王光强、王光成这对兄弟。

王光强、王光成当年都是十岁左右,一场地震,房倒屋塌,一家四口安然无恙,所以他们算得上是“幸运者”。为什么选择他们?李太山至今也没想出什么深刻的意义,“可能是因为两个孩子长得可爱,孩子们眼中的灾难与我们大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天然容易淡化悲剧色彩:全村的房子垮了,哇,从来没有过哦;住帐篷,比住房子好玩多了。我想拍下在苦难中他们的笑脸、他们的成长。”

如果真有不同,则来自于他们的母亲张明秀。被李太山称为“二姐”的张明秀上学期间成绩非常好,但小学还未毕业就被迫辍学,原因很残酷,“因为家里11口人,连饭都吃不饱,父亲说,‘你如果考不上大学,这钱就算白扔了’……”等到自己有了孩子,张明秀不想让孩子重复她当年的悲剧。她的教育方式也与众不同,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先学羌语,上学再学普通话,王光强兄弟却是一出生就先学普通话,羌语是后来和小伙伴们玩时才慢慢学会的,普通话说得好,两兄弟从小就不怵和外人交流。张明秀还时时不忘拿自己激励他们读书,“读不好,你们就和我一样要一辈子留在山里……”

编辑:梁霄

关键词:汶川 孩子 纪录片 羌族兄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