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张蕴岭:一带一路,跨越千年的文明之路

2017年05月12日 14:08 | 作者:张蕴岭 | 来源:中国纪检察报
分享到: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蕴岭

“丝绸之路”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中国与外部国家和平交往,实现互利共赢的象征。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和10月在访问哈萨克斯坦与访问东盟国家时分别提出的倡议。2015年3月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自此,“一带一路”建设正式启程,2016年“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实施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在中国召开,预计,“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显然,“一带一路”是中国想要干,决心干成的一件大事。“一带一路”是一个新生事物,不仅需要花大气力去推动,而且也需要花大功夫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出高水平的理论支持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迄今,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国内外对其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有共识,也有分歧。究竟如何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内涵和意义呢?在我看来,它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践行合作共赢理念的一个大战略,是做誓言走和平发展道路,做新型大国的大举措。因此,我们必须从大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从大区域和全球的视野来审视,从更长远的发展来进行规划和推进。

从发展的角度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中国开放均衡格局的一个大战略。中国地域辽阔,既有沿海,也有内陆。中国的对外开放先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以推动沿海地区的开放发展为重点。通过引进外资,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实现了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国内东西地区间的发展差别拉大了。尽管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沿海和内陆的开放发展环境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发展的水平和格局很不平衡。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开放发展仍然受到诸多制约。建设内外联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着全新的含义:一则,突破了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的地缘制约,拓展了与外部链接新发展空间;二则,改变了以往注重引进和出口的开放方式,与相关国家实现联动发展,以共同发展来拓展发展的空间。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着眼于深化沿海开放,建设海上合作发展带。海路是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主要通道,目前,中国大部分的货物进出口,资源、能源进口等都主要通过海路进行。通过合作共建,把海上通道建设与各国沿海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就实现了海域基于发展的开放、安全与合作的新关系和新秩序。由此,通过路海建设联动,就可以形成一种开放、合作、安全与共利的新格局。

“丝绸之路”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中国与外部国家和平交往,实现互利共赢的象征。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不是一项仅仅着眼于中国自身发展的战略,而是以中国的发展为契机,实现地区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大谋略。通过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可以扩大中国的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的空间,加快实现发展的转型与升级,通过合作共建,让其他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与合作中获得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动力。

中国有20多个陆上与海上邻国,共同构成宽阔的地缘区域。“一带一路”有着很强的区域性含义,是构建中国地缘和平发展战略依托带的一个战略性布局。中国一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定为外交优先目标。“一带一路”建设标志着中国发展与周邻关系的一个重要新定位,即构建基于合作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逐步成为周邻的主要市场,为各国提供的发展利益不断增大。但是,周邻多数地区都还欠发达,这些地区国家的发展愿望强烈,因此,开展发展合作是中国深化与周邻国家外交的最大公约数。“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有助于培育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和精神,有助于打造共同发展的区域,增进共同利益,有助于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从而有助于改善相互间的关系。这样,中国不仅使自身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有了宽阔的地缘区域作为依托。“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大框架,有很长的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到非洲,不需要画定线图,建设进程是动态发展的,内容是不断进行调整和丰富的。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达地中海,到罗马。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与今天比起来,那时的贸易和人员流动量较小,如今则不同,经济带建设涉及路上、空中交通网络建设,涉及扎地生根的产业链构造,涉及人文的交流,特别是涉及各国发展战略的接轨。

秦汉时期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延伸中不断拓展为交通贸易的黄金路线。这条海道自中国东南沿海,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成为沟通全球文明的一个重要走廊。不过,随着近代中国的衰落,海上通道长期堵塞。如今,中国已经是一个海运大国,航运通往世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航道建设,而且是沿海经济发展网建设,通过构建航运网络,发展沿海经济园区,构建起互联互通的海上经济发展带。

中国不仅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还提出其他许多新倡议和新举措,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体现中国的大国战略与大国外交。像上海合作组织及其推动的安全与经济发展合作议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以及它旗下的“新发展银行”,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亚投行),单独设立的“丝路基金”,以及亚太经合组织(APEC)框架下的互联互通、亚太自贸区,等等,都体现着中国的新理念、新作为。

总括起来,首先,它们体现了中国的“新型大国观”。中国已经崛起成为大国,向强国迈进。世界都很关注,中国成为大国、强国会干什么?尽管中国一再宣示,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走传统大国崛起争霸、称霸的老路,但怀疑者不少。产生怀疑也不难理解,哪有一个大国会和平崛起,不搞扩张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所倡导和推动的是开放、合作、发展与和平,而不是扩张、争霸或殖民。再则,它们体现了中国的“新型合作发展观”。开放发展是一个大趋势,但事实表明,光有开放不行,还需要合作。合作发展不同于传统的援助,它所提倡和推动的是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享成果,“一带一路”的倡议就是要把中国发展的能动性与外部世界发展的需要连接起来,把各国的国内规划与外部的建设连接起来,把本国资源能力与国际融资支持连接起来,在“一带一路”这个大平台上实现共谋发展,共同建设和共享红利。还有,它们体现的是中国的“新海洋秩序观”。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长期过程,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需要数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建设要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发展要着眼于长远,先易后难,有共识者先行。“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广泛的领域,要实现的是多方面的互通,具有经济、政治、文化、安全、宗教等综合的意义。为此,“一带一路”的建设要取得成功,需要动员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包括各国际组织、区域组织的积极性,大家一起共同设计、共同参与、共同建设,使中国的倡议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行动。在建设中,在参与上有竞争,在建设上需要合作。显而易见的是,要让如此大的地区通过现代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实现共同的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和平发展的成果,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形成共识不易;做政治表态容易,真干起来不易;推动一阵子容易,长久坚持做下来不易。在推进和建设进程中,既有风险,也有障碍,正因为如此,需要坚持不懈,需要知难而进。

“一带一路”提出了一个大思路,提供了一个大平台。关键是干起来,干起来必有成果,而坚持下去必有大成效。“风物长宜放眼量”,“一带一路”建设不能只看眼前,更要看长远,不能只盯着一时一事,更要观大局,没有大视野,缺乏意志力,干不成这样的大事业。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明 丝绸之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