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高校“限外令”是懒政和溺爱

2017年05月16日 15:35 | 作者:王甄言 | 来源:东方网
分享到: 

近日,广东一所高校发布“限外令”,要求原则上除教师、学生以及校友、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士不得入内。校方认为,此举是为了保证广大师生教学及生活安全秩序。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结果中显示,58.81%的受访大学生所在的学校可以自由出入校门;81.3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限制非校内人员出入。(5月15日《中国青年报》)

高校完全开放也罢,适度开放也好,抑或不开放,高校学生都不可能百分百避免校外人员骚扰,即使在全封闭的管理体制下,严格登记入校人员,也可能有“漏网之鱼”,只是高校学生所遭受的骚扰次数是多还是少,问题和性质严重与否,也就是说,即使实行全封闭式管理,也免不了学生被校外人员骚扰的现象发生。

对高校而言,出于管理上的简单方便,一纸“限外令”来得容易,保障学生安全的效果也能现实“最大化”,安全事件少发生,如此一来,学校的责任轻——不论是管理责任,还是承担事故责任。这无疑是一种“懒人办法”,即“懒政”。但是,这种办法不仅很容易获得学生和家长的同意,也很容易得到老师其他管理人员的支持,颇有市场。

其实,这不是“最好的办法”,只是“最不坏的办法”而已。显而易见,这种最大可能地减轻高校责任、达到最好管理效果的办法,表面上看是对大学生好,实际上“害”了大学生。大学生被“保护”起来,不“接触空气”或很少“接触空气”,相当于把大学生与社会隔离起来,太封闭了,也不利于大学生认识社会,接受社会。

因此,对大学生而言,这并不是好事。因为,高校管得太多、管得太紧,接触社会的机会少了,认识社会困难了,认识社会不足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大学生长期生活在高校的“羽翼”下,个人安全基本上依靠高校保护这个根“拐杖”,太过单纯,自我保护意识、能力都欠缺。于是就有女大学生在回家的路上“失联”的现象发生;有的大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一时难以适应,不得不为积累社会经验“交学费”;有的在就业应聘时吃亏上当。

吸取类似的教训,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也应该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以这种视角来论,高校“限外令”看似对大学生的“爱”,实则是对大学生的“溺爱”。这对大学生并没有什么好处,某种程度还是对大学生的害。况且,高校也要承担教化社会的功能,让更多人参观她、向往她,才是真正的大学,也才符合“大学精神”。

所以,高校保障学生安全,不能简单地下一纸“限外令”治标,而是依法治校、依法保障高校安全,同时有效引导学生增加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用,使“闲杂人员”在高校沾不到便宜,就没有人敢在高校“撒野”了,这才是治本之策,也才能真正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学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