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张占仓:以包容的姿态共建“一带一路”

2017年05月17日 16:15 | 作者:张占仓 | 来源:河南日报
分享到: 

作者:河南省社科院院长 张占仓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当今世界,尽管出现了英国脱欧“美国优先”等反全球化的思潮,但是世界发展的历史证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不可逆转。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相关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一带一路”这份由中国推动的全球化方案蕴含着包容文化的东方智慧,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合作开创了新途径,正在引领新一轮的全球化。

1 包容文化是文明高地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来重视各民族之间包容互鉴、融合发展,共同创造了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包容文化。包容文化对全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只有中国文明能够传承至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征。

包容文化,就是能够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吐故纳新,经久不衰。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就是包容文化的最好阐释。孟子把孔子誉为“集大成”者,对孔子思想中的包容性大加赞美。他继承了孔子的这种胸怀,认为海洋的博大胸怀是人类应该效法的,发出了“观于海者难为水”的慨叹,其很多主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思想。荀子主持稷下学宫时,实行开明的政策,招揽列国名流,汇集百家学说,兼容并包、来去自由,造就了中国学术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局面。汉代之后,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道教的一些思想,逐渐形成了儒道互补型的儒家学派。宋明时期,又吸收了佛学的一些思想内容,从而形成了三教合一型的儒家学派。不管是程朱的理学派还是陆王的心学派,都是三教合一型的儒家。理学派和心学派都以包容的心态从道家、道教和佛学吸取了很多营养,也丰富了自己的内涵。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相互吸纳,相互补充,是中国包容文化支撑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富于包容性,其结果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同化外来文化。在中国,包容文化主要形成于中原。因为中原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在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中,有3300多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正是因为中原地区居天下之中,兼有东、西、南、北之长,融汇世界历史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包容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包容文化向全球传播过程中,曾经出现意大利最早深度学习借鉴中国包容文化的过程,因此导致意大利在欧洲创造了文艺复兴的历史壮举与包容姿态不无关系。之后,英国提倡包容互鉴,创造了创新平等的空前历史机会,因此促成了影响全球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殖民地扩张推动了全球化1.0版本。继英国之后,德国最早提出科技兴国战略,拿出开放包容的姿态,坚持半个世纪向英国派遣留学生,学习英国的工业革命经验与做法并进一步创新,促成了德国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科学大国与经济大国的崛起。二战之后,美国开放包容思想盛行,倡导贸易自由化,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科学家、技术人员、青年学生,只要愿意到美国发展,实现梦想,美国均持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为全世界一大批科学家、企业家、青年人才等创新创业提供了机遇,促成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科学大国和经济强国,并引领世界发展几十年,形成了全球化2.0版本。一系列事实充分说明,包容文化是世界文明高地。谁倡导并弘扬包容文化,谁就可能站在文明高地,引领世界发展。

2 包容容文思化想是是文“明一高带地一路”建设的灵魂

包容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中国倡导和谐包容、文明宽容的理念,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主张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这是一种高尚的文明观、包容的文化观、和谐的社会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对包容思想进行论述。2013年4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强调:坚持开放包容,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2014年3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讲时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2015年10月,习近平访问英国时又提出: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主基调。2016年9月,习近平在杭州G20峰会上再次强调:让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我们要加强各国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促进包容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包容思想的系列论述为“一带一路”建设做足了理论上的准备和文化上的铺垫。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域广阔、国情不同、风俗各异、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中国提出这一战略的要义在于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积极构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共同打造一个在政治上长期互信、在经济上深度融合、在文化上互相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基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才更加旗帜鲜明地表示要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可以说,包容思想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思想基础。没有习近平容天下之大的博大胸怀,就不可能有“一带一路”战略的伟大构想。

我们都知道,小到一个家庭,多一些包容,多一点相互理解,就会带来更多幸福与快乐。大到一个国家或民族,提倡包容,就能够促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睦相处,以文化的多元与互鉴,加强人们内心深处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够形成更多的合力,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与繁荣。人类在每一个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都有赖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从世界历史的经验来看,凡是文化相对包容的时代与社会,世界多数处于和平稳定的阶段,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支持促使经济走向繁荣、社会更加开放,民众生活安定而和谐,也是最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时代。当今全球化遇到的问题,不是包容多了,而是包容不足,单极思想与强权政治越来越不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因此,包容思想是和谐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一带一路”建设能否顺利达成的重要文化支撑。只有站在开放包容的立场上才能真正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核心价值。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是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消除误解、化解矛盾的基础,自我封闭、盲目自大,只能导致落后。只有秉持开放包容精神,才能用高超的智慧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从这一角度出发,包容思想是顺应历史进步潮流的必然选择,是现代文明的核心内容。

“一带一路”建设每一个核心要素都离不开包容思想的润泽。以平等合作、开放共享为基础,强调“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寻找利益契合点,寻求“最大公约数”,使更多地区、更多普通民众受益。“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合作网络,摒弃冷战思维,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不同制度、宗教、文化背景的国家均可参与,并将在参与过程中共享发展成果。“一带一路”建设以战略性项目为抓手,稳扎稳打,注重顶层设计,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为全世界创造更加开放、包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现代文明,而且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为未来负责。

刚刚结束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最大亮点是以史为鉴、开放包容,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以“一带一路”为载体,共同推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包容才能和谐,和谐才能和平,和平才能发展,发展才能最终解决越来越多普通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因此,包容思想是全球开展更加广泛合作的思想基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灵魂。正是因为习近平包容思想顺应了时代进步的潮流,才使我们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全球一呼百应,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1500多名中外嘉宾参加,达成了重要共识,签约5大类共270多项成果,创造了全球大型国际合作活动成效显著的先例。

编辑:位林惠

1 2

关键词:包容 文化 一带一路 文明 发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