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这个儿童节,我的礼物是“妈妈”

2017年05月31日 19:25 | 作者:彭卓、王莹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沈阳5月31日电题:这个儿童节,我的礼物是“妈妈”

新华社记者彭卓、王莹

夏初,沈阳,午夜。

27个月大的杨悦芯,在胡桃木色的儿童床里睡得香甜。

手臂上,轻柔的几下抚摸,杨悦芯从梦中醒来。懵懂睁开眼看见,弯腰立于床前的,是阔别一年之久的妈妈。

“宝贝,我是妈妈。我回来了。”

“妈妈。”

“哎。”

瞬间泪奔的周姝,回身紧紧抓住丈夫手肘。“听到了吗?她叫我妈妈。她还认识我。”

这声“妈妈”迟到了多久,周姝就在非洲马里期盼了多久。

5月18日下午,由原沈阳军区总医院抽组的维和医疗队第一梯队40名成员,抵达长春龙嘉机场,安全返回祖国,圆满完成在马里的一年维和任务。

“宝贝,请原谅妈妈的缺席”

日历翻回一年前。

一万三千公里外,西非大陆,撒哈拉沙漠南缘。医疗分队放射诊断科技师周姝与她的69名维和医疗队战友,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生死别离。

2016年5月31日,中国第四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抵达非洲马里的第5天,震惊中外的“5·31”恐怖爆炸案发生:恐怖分子驾驶炸弹汽车,撞向中国维和部队所在的营地。

37秒,人间炼狱。

威力巨大的炸弹,将3米高的工兵沙箱震入地下,营区供水、供电系统全部被摧毁,大部分营房、装备瞬间损毁,四处瓦砾。

就在这次爆炸中,与周姝乘坐同一趟航班抵达马里的中国维和工兵分队上士申亮亮不幸牺牲,另有5名中国维和军人负伤。一时间,区域局势风云变幻:中国维和分队所在的东战区,已不再“相对安全”,成为恐怖分子的重要目标。

“有点发懵,原来死亡真的就在眼前。”回忆当时的情景,周姝心有余悸。

持枪扫射、路边炸弹、藏匿地雷……马里这个国度,是联合国官员口中“最危险的任务区”,“平均1.5天发生一起恐怖袭击”。一年中,医疗队因恐怖袭击,躲进掩体30余次;听到爆炸声、枪声立刻卧倒,几乎成为习惯性动作;每天头顶战机轰鸣,“一年把一辈子的飞机都看完了”。

随之伴生的,还有对家人的牵挂、愧疚。每逢死亡靠近,思念愈抵峰值,几近溃坝。

“‘5·31’那段时间,我们医疗队一直连轴忙。直到很久之后,我才反应过来——完了,我闺女的第一个儿童节,就这么错过了……”

“亲爱的宝贝,请原谅妈妈的缺席。”叹了口气,周姝眼眶微微发红。

对周姝来说,“缺席”的又何止一个儿童节:女儿第一次开口叫“妈妈”、外祖父因病去世、母亲结肠癌术后化疗……这些横亘生死、“里程碑”般的时间点,成为永远的遗憾。

穿上军装,戴上天蓝色贝雷帽,他们是妙手仁心的中国“蓝盔”,为36个国家、6200余名联合国驻马里加奥战区维和官兵提供医疗保障,守护生命的希冀与尊严。换上便装,他们也是“父母的儿女”“儿女的爸妈”,是渴望陪伴孩子成长的普通人。

一载春秋,冬复夏至。陌上花开,妈妈归来。

回到家,周姝看到女儿长高了一大截,肉乎乎的小脚丫踢踏着自己的高跟鞋,小企鹅般手舞足蹈,“要妈妈抱”。一瞬间,她心中有说不出的愧疚酸涩,有被塞满的为母骄傲,还有几乎溢出的爱与感伤。

夕阳正好,余晖温润。

小区花园,周姝曲着身子,半蹲在红金鱼形状的小秋千旁,双臂前伸,护着宝贝女儿“荡高高”。穿着粉红色卡通衣裙的小宝贝,摇晃着小腿,蹬得起劲,笑眼如星,洒下“咯咯咯”的稚童银铃。

在这个儿童节,“妈妈”这个词,终于有了体温。

拉着宝贝肥嘟嘟的小手,周姝亲了又亲,抱了又抱。“妈妈保证,今后每一个儿童节,都陪在你身边,好吗?”

编辑:周佳佳

01 02 03

关键词:儿童节 我的礼物 “妈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