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重在改造贫困文化

2017年06月08日 08:59 | 作者:王晓晖 |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分享到: 

有效利用文化资源,努力改造贫困文化

“文化开发”和“文化扶贫”是扶贫工作中两种常见的文化态度。前者认为文化是建筑、服饰、手工艺品、歌舞、仪式、习俗等可开发的资源,贫困的原因是文化主体缺乏开发文化、发展旅游业的市场意识和能力。后者认为文化是知识水平、科技水平、公共文化设施、生活观念、生活方式,贫困的原因是教育水平低、科学知识缺乏、文化设施匮乏、传统落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束缚。两者对贫困的诊断相同,都认为贫困的原因是意识的制约和能力的贫乏,有其合理的一面。我们应该辩证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文化,应尊重和发挥文化主体的创造性,尊重他们对生计方式和发展道路的选择权。

首先,理解贫困地区人们的认知、思考和做事的方式。从内外因的关系来看,外部导入资金、人才、技术、信息、思想等扶贫开发资源能否发挥作用,有赖于激发贫困地区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要调动贫困地区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则需考察贫困人群自己的认知框架,考察他们如何阐释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当前,农村家庭普遍的劳动分工模式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老人、妇女、小孩留守在家,而且农村人深知种植业的绝对收益和比较收益都比较低。之所以积极性不高,是因为缺劳动力和预期收入不高。政府补贴补偿了他们的生产成本,补贴终止则意味着自担成本增大,收益降低甚至亏损,所以补贴终止后,农民即中断生产。这些项目之所以遭遇困境,原因之一就是项目设计者没有与贫困人群进行良好的文化互动。所以,未建立在贫困人群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对环境的看法、对发展的看法的基础上的扶贫方略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其次,发掘和利用传统的生计方式。特定生计方式是人们适应生存环境所谋取衣食和居所的整套手段和方法,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中适应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成果。传统的生计方式有其合理性,而且村民们也能够根据自然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调整其生计方式。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去发现和利用他们生计方式的价值,选择与其传统生计方式契合的扶贫开发项目。

再次,适度控制和改造不适宜的贫困文化。尊重文化主体的创造性,并不是不加取舍地照单全收他们的文化。依照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的观点,贫困文化是持久贫困的人们应对贫困的一套文化态度、信念、价值观和实践。突出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是过高的人情消费、宗教消费、节庆消费、祭祀消费,这些传统取向的消费挤占了农户用于改善生计的投入;第二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和扶贫开发造成的“等、靠、要”心理。对于前者,应采取说服教育、政府规范等途径加以引导和适度控制;对于后者,要发挥能人的示范效应,塑造“等、靠、要”可耻的舆论氛围,培育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

(作者为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导)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扶贫 贫困 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