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太行新愚公不等不靠自修“脱贫路”

2017年06月16日 17:38 | 作者:王洪峰 任丽颖 范世辉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记者 王洪峰、任丽颖、范世辉

太行山区深处,河北涉县关防乡后池村桃花山下,有一块新立的石碑,村民叫它愚公碑。碑文上书:“古有愚公,徒手搬山,今有翁妪,开山修路,奋战百日,终成坦途……”

一句“不能再等” 双手成了“万能铲”

“地在半空中,路无半步平”。对后池村民来说,一条通往外部世界的大路,是祖祖辈辈的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还在一年前,想从县城开车进村,50多公里的路要跑近两个小时,从自己家里到周围山上,也要走很长时间。后池村自古就条件艰苦,老百姓几百年才垦出千亩梯田,种玉米、谷子、核桃及一些中药材,每年每户收入也就2000-3000元。近些年,青壮年外出务工,撂荒的梯田越来越多,贫困的帽子压得村民喘不过气来。

这里的生活,因一条路而改变。

2015年,太行山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高速公路收费站距离后池村仅6公里。这条直通北京的高速公路,是首条穿越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高速公路。对后池村民来说,这可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情。

“听说太行高速距离我们村只有6公里,大家一致决定,后池得自力更生把路接上头。有了路才不愁富。不能再等了!”后池村村党支部书记刘留根说。

2015年12月8日,一支由67岁党员刘虎全、69岁刘乃分等7位留守老人组成的“义务修路队”冒着山区冬日的酷寒来到村前桃花山下开始修路。没有现代化工具,修路的石料全靠人力用锤子、铁锨和铁锹从山上挖,再拉到工地用双手铺基、垒堰。第6天,后池村的修路队伍已扩大至130余人,年龄最大者78岁。自此,每天早上7点,后池村人们自动带着铁锨、铁锹、干粮和水,迎着凛冽的山风爬山修路。

拓宽山路涉及占地问题,14户村民全部无偿提供。从村庄到工地往返要一个半小时,大家为节省时间就让留守妇女们在工地做午饭。她们每天背着白菜、萝卜、面条上山,中午准备百号人的饭。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翁妪 开山路 太行 新愚公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