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城镇化变"造城" 天量楼市库存拖累中西部县域经济

2017年06月19日 09:01 |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要素透支后遗症开始显现

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短期内增加了地方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地方财政收入,完善了基础设施,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由于地方政府将大量的要素注入城镇化,高强度推进,寅吃卯粮,在土地和资金等方面不同程度地透支了地方后续发展潜力。

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支撑了城镇化。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设立了城投公司。据国内权威的资信评估机构新世纪评级统计,2015年末,贵州、青海、辽宁、云南、广西、内蒙古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分别是其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5.84、4.42、4.13、3.32、2.83和2.79倍。记者了解到,这些债务除了部分用于扶贫外,大部分投入了和城镇化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中。

据了解,2015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有100多个市本级、400多个县级债务率超过100%。财政部通过风险评估,将全国90多个市、300多个县纳入风险预警名单。据了解,这些债务,一部分是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一部分是政府债券。

当下,在一些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权益问题频发,地方政府也因此面临新的压力。去年4月中旬,一群业主拉着横幅出现在江西宜春市政府大楼前,他们之前买下的商铺,如今租不出去,要求退还给开发商。

2015年下半年,鹰潭市括苍广场项目资金链断裂,交了钱却拿不到房产证的业主们要求办理房产证,为此,当地政府专门成立了工作组来解决善后。与此同时,新余国际广场同样是资金链断裂,导致无法如期交房。

“造城运动”导致一些地方商品房大量积压,“摊大饼”挤占了县域经济发展最珍贵的土地和资金资源,尤其是市县一级三四线以下城市。记者采访的多位县委书记反映,土地和资金目前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最稀缺的资源。

采访中,地方干部反映,目前产业升级、公共服务等都受制于土地指标的硬约束,记者采访的多个县主要负责人都表示,土地潜力已经挖完,土地供应捉襟见肘,大型产业化项目无法落地,目前是项目等待土地指标。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城镇化 天量 楼市 县域 经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