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时隔33年回望: 这所大学对中国艺术史意味着什么?

2017年06月20日 14:37 | 来源:ARTNET
分享到: 

本次展览共8个单元,是否可以谈谈梳理这200多件作品过程中您的感受?

庞茂琨:我们在梳理的时候归纳出了这8个类型,实际也都代表了各自的特色。比如“传统再造”是对传统的理解,还有强调图像、关注现实、艺术实验等,这些都是近年来通过作品比较明显的概括出来的几部分。

这200多位艺术家的300多件作品也不全都来自老师,还包括了一些外聘的老师、优秀学生、毕业生,以及我们驻留计划当中一些艺术家。由于当时时间比较紧张,只希望可以展现出川美的常态。但是结果出乎意料地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庞茂琨,穿越时间的呐喊,布面油画,150×115cm ,1999

本次展览中很多优秀艺术家的作品是中国美术馆的馆藏,将他们的作品重新展览,对四川美院有怎样的意义?

庞茂琨:有十几张作品是由中国美术馆收藏,改革开放初期的乡土绘画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一些作品。这些作品从我们学校的整个学统意义上来说,那是一个对中国艺术产生很大影响的时代。能用那个时代与今天的成果作对比,使用历史维度的观点来看待川美的发展,唤起了大家对整个川美文化脉络的感受,可以说是“圆满了”。

唐勇,《平衡》,树、工业纤维、黑线、树脂、互动设备,长2.4米、宽4.2米、高3.6米,2016

在观赏整个展览时,最大的印象就是从回望历史的经典之作过渡到80年代、再到近年的装置、新媒体作品,各个展厅的布置是如何考量的?

庞茂琨:这确实是一个跨度比较大的展览,包括了很早的一些在1977、1978级以前中国重量级老前辈的版画、雕塑作品,以及中国画、油画。可以看出川美有自己的历史厚度,我们可以看到作品发展脉络的“根”在哪里,可以看到八十年代的那一批经典作品是如何诞生的。

理解了“根”,就会对如今艺术发展脉络有更清晰的认识。近年装置、影像这些实验性的作品,都跟这些文脉很有关系。虽然艺术家使用的是新媒介,但都与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有很重要的联系,可以看到现场很多装置作品都跟现实生活在发生关联。总体来讲布展脉络很清晰——关注现实、强调对新时代的探索,在形式语言上也与中国整个的气息、气质,以及民族的精神相联系。

忻海洲,《轻轨里1》,布面丙烯,200 × 125 cm,2014-2015

本次展览不乏令人眼前一亮的青年艺术家作品,是以什么标准去选择青年艺术家呈现川美的现在与未来?

庞茂琨:很多年轻人的作品也确实呈现了近年川美发展的成果。不论画种:油画、版画、国画,包括新媒体的学生们,都可以看出他们对时代问题的敏锐观察和思考,以及对艺术语言的准确把握。在选择上,我们也是以这个标准衡量的,还有会考量平时表现和在各种展览活动中比较突出的个人。

陈颖,《蜉蝣》,布面油画,180 ×150 cm,2015

杨勋,《石头记》,布面油画,200 × 300 cm,2012-2015

在“实验之维”单元,可以看到近年来四川美院创新性的艺术实验,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您认为学院是否要拓展更多形式的艺术教育?

庞茂琨:与社会发生关联,包括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与我们时代的矛盾和困惑都有关系。在实验之维单元当中,我们确实也看到了很多跟新的媒介,新媒体有关的作品。但是,对于川美来说我们的新媒体系还年轻,只发展了四五年,产生的成果还是有限的。当然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发展的。我们希望把科技与艺术进行新的结合,特别是在新科技的情况下,艺术如何与科技产生互动和关联这一点上,在下一步川美的学科和课程设置上进行改变和改革。

又是一年的毕业季,是否可以谈谈您对川美毕业生的期许?

庞茂琨:最近正在进行我们的毕业展,我们学校每年的毕业人数还是比较多的。今年我们就有一千八百多人毕业走向社会。我希望这些川美的学子们能够继续保持这样一个文化建设者的使命担当。还是要不断地努力去创作更多不愧于时代的作品。我们川美一贯有这样的创新意识,希望他们永远不会放弃对艺术的实践和思考。用艺术创造去感染周边的人,并使这个社会更加的美好。


编辑:杨岚

1 2

关键词:作品 艺术 中国 艺术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