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24小时书店:以文化情怀为阅读“燃灯”

2017年07月04日 08:51 | 作者:韩寒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情怀背后面临现实难题

“来采访的媒体,几乎都会问我们同样的问题——赚钱吗?能坚持多久?”刘登忠神色带有几分凝重,“我算了一笔账,加上夜间水、电、人员工资,开店成本比以前翻了一倍,一年需要新增投入50万到60万元。”

然而延长经营时间,并不代表收入翻番。天津新华书店荣业大街店重新开张以来,夜间营收未见明显变化。

据王玉观察,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营业高峰在周末白天,平时晚上九点后,到访的人群开始减少。王玉介绍,三联韬奋书店同方广场店在开业时曾接受政府部门补贴,但现在每月高达22万元的租金成为经营面临的头号难题。

近来不断见诸报端的24小时书店关张新闻,证明刘登忠和王玉的观察并非隐忧。成本高、增收难,是开一家24小时书店“情怀”背后,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难题。

今年4月,济南睿丁岛书店暂停营业,负责人徐长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书店创办之初就考虑到了客流和销售因素,将书店开在繁华路段的商场内,周围有各种单位、医院、大中学校等。出人意料的是,书店少有人光顾,经营额一直很少。媒体的主动报道让书店红火过一阵,但时间一长,店面收入无法覆盖租金、人员以及图书进货的费用。在经营两年、亏损40万元后,书店只能遗憾关张。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谈及书店的24小时经营之举,认为它更像是一种公益行为,肩负着为阅读“燃灯”的重任,为一座城市读书气质的培养提供一些精神层面的帮助。

“读书毕竟是一件好的事情,能为读者创造一个安静的阅读空间,是新华书店应该做的事。能坚持多久,我们就坚持多久吧。”刘登忠谈道。

多业态经营或为生存之道

网络时代,受众注意力转移、选择购书的渠道增多,是实体书店生存面临的共性问题。一些书店在经营图书之余尝试引入新的业态,或开发相应文化产品。“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目前正设计装修方案,装修完后营业面积将达到2000平方米,其中包含一层咖啡厅,会经营三联自己的咖啡品牌。近几年,三联开始注重开发自己的文创产品,笔记本、藏书票、书签之类的小物件受到了读书人的欢迎。”王玉介绍。

2016年7月,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实体书店经营模式创新和转型升级。

“我们不能将实体书店简单视为经营性产业。书店是一个文化场所,是重要的文化设施和文明载体,在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塑造一个城市的气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意见》提出,要完善规划和土地政策,为实体书店经营预留空间,要加强财税和金融扶持,对实体书店加大补助和支持力度。我认为,书店单纯靠图书经营生存,已难以为继。对于一个城市有标志意义的24小时书店,相关部门应该给予政策和财政方面的支持,让它们坚持办下去。我们有责任,共同保护好城市的文化地标,让它们陪护读者潜心前行,把读书的精神传下去。”魏玉山呼吁。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书店 经营 实体 文化 阅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