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施荣怀:架起香港与内地沟通的桥

2017年07月04日 09:05 | 作者:王卓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当之无愧“政协世家”

始终如一的中国人身份认同,离不开父亲的影响。施家与政协的深厚渊源,也始于父亲。

回归后,施子清教导几个孩子投身“一国两制”事业,亦以身作则积极参政议政。他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以及福建省政协常委期间,就如何促进海峡两岸暨香港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直抒胸臆、提交提案,给四个儿子以及在港的福建乡亲树立了爱国爱港的榜样。

榜样力量之大,家里人也始料未及——由施子清白手起家从纺织业发展起来的家族,虽不像香港其他大家族那么耀眼,却拥有一个任谁都无法复制的珍贵名号———政协世家,“施门五父子,全家皆政协”。

施子清连续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施荣怀的大哥施荣怡是江苏省政协委员,三弟施荣恒做了福建省政协委员,四弟施荣忻更是贵州省和深圳市的双料政协委员,施荣怀自己也成了北京市政协委员。再加上亲友,这个家族总共有8位政协委员,成为当之无愧的“政协世家”。

“我们兄弟四人成为委员的地域分散,也是为了更好更多地参与内地发展。”施荣怀说,作为委员,兄弟们“分工明确,各有侧重”,“有人侧重商业,有人侧重青年工作,有人侧重慈善。这也让我们互相扩大了眼界。”

出于对北京的特殊感情,施荣怀在与内地开展交流活动时,通常会选择北京作为据点,这也让他顺理成章成为了“北京的政协委员”。第十届北京市政协总结表彰联谊大会上,一首深情款款的歌和曲终一句高亢激昂的“我爱北京市政协”,让大家记住了温文尔雅又激情满怀的施荣怀。

“作为委员,除了为北京建设献策,还要多参与香港的事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香港‘一国两制’的落实和香港的长期安定繁荣应发挥作用。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始终有着深远意义。”成为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之初,施荣怀就对自己可以做的事“认得清楚”。

成为第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常委后,施荣怀在港澳委员中发挥了更大号召力,不遗余力地为促进京港交流,推动各种活动落地。

连续三届政协委员,施荣怀对北京城市发展的关注,也越来越“接地气”。“我一直关心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在这方面,北京可以向香港学习。比如香港作为国际金融、物流、贸易中心,人口密度高,但城市高速有效运转,其中现代而精密的城市化管理模式,可供北京借鉴。”

201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施荣怀的关注领域更广了。近两年,他的提案建议涵盖劳动力权益保障、恢复加工贸易优惠政策等多项内容。“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我最强烈的感受是,要站在更高更广的维度,从国家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从企业、从局部出发去提建议。”

施荣怀关于劳动力权益保障的建议,就与他本身作为港商的诉求,有些不一致。

据施荣怀了解,港资在广东的工厂,现正逐步萎缩。“在广东省,可尝试建立一个联动机制,使劳动力富足的地区和劳动力短缺的工厂实现互通,通过合理的制度,令双方劳动力得到调节”。作为商人,他明白内地各种生产要素成本的提升对于港商的压力,“要保障工人还是维护厂商的利益,我也会感到矛盾。但这毕竟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话题,应该提出来。”

政协委员身份对施荣怀来说,是反哺社会,回馈祖国和香港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他还不断延伸着服务和行动的触角。

近年来,他先后以施子清家族名义捐资兴建福建泉州华侨大学敬萱堂教学大楼、晋江龙湖医院、香港黄大仙医院施子清职业治疗部及香港保护儿童吴淑敏幼儿中心;设立厦门大学青年教师基金会、北京大学学报基金、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香港城市大学教育基金、香港浸会大学基金会及香港岭南大学基金……“这些都是成就感的有效构成”。

香港要好,祖国更要好

香港回归已满20周年,不同于回归之际拓展商业版图的斗志昂扬,现在的施荣怀,有了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胸怀。现在他最关心的,是代表香港未来的年轻人,是香港和祖国同舟共济的明天。

“有一部分香港年轻人,甚至还没有‘回乡证’,这意味着,他们从来没有回过内地。”在施荣怀看来,香港年轻人不仅要了解香港历史、祖国历史,更需要多来内地感受,因为当下在高科技、互联网行业等诸多发展领域,内地显然具备更强动能。

现在来北京,施荣怀也会像普通的北京年轻人一样,日常生活中选择在线支付,“一周用不到一次现金,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实在是很方便”,但让他遗憾的是,还有不少香港年轻人,不能切身体会这种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和兴奋。

“香港的年轻人,一定要来内地增长见识。我们也要继续努力,为他们打造一个‘内心回归’的彩虹桥。”

谈到香港和内地之间出现的诸如“反水客”等的矛盾事件,施荣怀没有回避。在他看来,这一方面是正常的,“因为即便同是在内地,不同省市乡村,也会有不同文化习惯,香港和内地之间也是如此。”但另一方面,也需要两地加强各个层面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共识,“文化创意、创业创新等等,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20年间香港经济有起有伏,经过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欧美债务危机、环球金融海啸,身在其中的施家,也同样经历了诸多困难与波折。施荣怀说,庆幸每当香港出现问题时,中央政府都能想尽办法全力支持,每一次的考验也都成了新的起点。展望未来,港人能看到更多“背靠祖国”的机遇。

2017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等国家重大发展规划也为香港经济再次腾飞提供契机。施荣怀希望,新一届特区政府能够真正把握时机,与国家“一带一路”及大湾区发展的战略配合,进一步提升香港金融中心这一“优质品牌”。

对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施荣怀来说,家在香港,家也在内地,香港是祖国的一个品牌,祖国更是香港未来发展的风帆。

“家与国永远无法分割,我们的进步离不开香港的发展,更离不开祖国的繁荣……希望香港好,祖国更好……”

编辑:位林惠

1 2 3

关键词:施怀荣 香港 内地 沟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