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王炳交:胶州湾畔的灯塔人生

2017年07月18日 15:09 | 来源:中工网
分享到: 

一盏“航标灯”

能干肯干,精益求精。这些工作中的优秀品质,在生活上,王炳交却截然不同。

“灯塔里的一寸一米,一窗一阶都是他的宝。他要守着灯塔,俺们这个家就只能守着他。”走进王炳交离灯塔不到20米的家中时,老伴宋素娟告诉记者,自己是青岛本地人,家住在市区,可结婚后发现,王炳交天天往灯塔跑,自己常年身体不好,也是为了心疼丈夫,后来就把家搬到灯塔边的平房里。

“就是寂寞,可他高兴,我和孩子慢慢也习惯了。”宋素娟说,为了排解寂寞,平时自己就把家里装扮得花花绿绿。

王炳交的家,就像一个小博物馆。这套自己搭建的小平房内,每个房间都不大,却个个打扮得十分别致。客厅挂满了王炳交的各种合影,有与部队官兵的、有与当地小学生的……径直往前右拐走进一个小房间,则摆放着不少和航海有关的照片、资料图,有中外灯塔,德国的、法国的。再往里就是王炳交搞发明创造的工作室了。

“咦,你家卧室床的斜上方,咋有个‘天窗’?”面对记者的发现,宋素娟笑着道出了原委。原来,这是王炳交工作多年来留下的“职业病”。按规定,王炳交和同事两天一倒班,值班的时候24小时不能离岗,下班了就可以好好休息了。可这个灯塔长就算不值班,心里也不踏实。经常半夜跑到屋外看灯塔有没有异常。有时大冬天的还起床几次,为这事两口子没少拌嘴。后来,王炳交想出来一个办法,在自家的屋顶上对着灯塔的方向开了个天窗,这样终于不用夜里往外跑了,半夜躺在床上,睁眼一看,灯塔亮着,接着就又睡着了。

开“天窗”化解了“夜起”这道梗,而每年回不回老家过年,则似乎是个无解的难题。

“1988年生下来后,就回日照爷爷家过过一个春节。俺爸年轻的时候,说要多把团聚的机会让给老同事,后来年纪大了,又说要照顾年轻人。你说我们能咋说?”儿子王龙强现在也在灯塔做社会化工作者,他告诉记者,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己似乎有点明白父亲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彪劲”。

“灯塔是船的航标灯,塔长就是塔的航标灯。全国劳模这份天大的荣誉,激励我这盏灯越照越亮。”在工作日志上,王炳交这样写道。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王炳交 胶州湾 灯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