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连片特困区的“中国式扶贫”

2017年07月24日 08:40 | 作者:刘 峣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易地搬迁:新水土养起一方人

在四川大凉山深处,彝族自治州雷波县汶水镇铜厂沟村村民苏取强几个月前搬进了新房子。

这栋两层小楼,面积有120多平方米,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电饭煲、洗衣机、电视机,这些家电苏取强都是第一次用。

就在一年前,苏取强一家人还住在大凉山上的土坯房,屋子中间架着一口锅,生火做饭时烟气呛人。受惠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易地扶贫搬迁,苏取强一家人自筹不超过1万元,就搬进了新家园。

在西藏昌都市达修天津新村,44岁的丁增绕吉也在去年年底搬进了90多平方米的亮堂房子。过去种青稞、养牦牛,一年才收入2000多元钱。如今新房靠近公路,他买来货车跑运输,一天就能挣200多元。村里还计划建幼儿园,孩子们读完幼儿园,可以到邻村读小学到三年级。

1500831264150_1

数据显示,西藏去年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投资逾40亿元,已搬迁入住3万余人。在全国,去年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超过240万,今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340万。

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问题很难就地解决。对此,《“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提出了5年搬迁约1000万贫困人口的目标,搬迁数量在中外历史上前所未有。

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易地搬迁、到新的地方去发展生产重建家园,是解决扶贫攻坚中最困难的一部分人口的有效手段。同时,政府也要加大扶持力度,既解决生产问题,也兼顾情感需求。

生态补偿:加大“造血”拒绝返贫

清晨6时,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护林员龚隆寿穿着迷彩服、蹬着解放鞋、拿着电喇叭,开始了一天巡山护林的工作。他自带干粮当午饭,渴了就喝山溪水,一天能走30多里,37年走了十多万公里、走坏100多双鞋。

“只要能走得动,就要继续把东江源头的山林保护好。”龚隆寿说。

为保护好香港同胞的饮用水源东江源,安远县精心呵护东江源头的生态环境。而作为补偿,2016年,江西给安远县下达流域生态补偿资金9973万元,预拨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首批奖励补偿资金8660万元。

在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有不少地方既是贫困地区,也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或自然保护区,还是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刘桂环认为,长期以来,生态脆弱贫困地区脱贫工作的深度、广度、力度和精准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输血量”的多少。一旦输血停止,很容易造成返贫,缺乏有效的造血功能。

为此,很多贫困地区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大“造血型”生态保护补偿力度,探索生态脱贫的新途径。

例如,甘肃省提出,“十三五”期间对生存环境恶劣、退化严重、不宜放牧以及位于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在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将根据载畜能力,实施草畜平衡管理,对完成年度减畜任务的农牧户给予草畜平衡奖励。

贵州省在赤水河、乌江等流域全面推行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等制度,累计筹集生态补偿资金2.5亿元,有效调动了各方主体履行环境责任的积极性。

刘桂环认为,生态补偿脱贫能够解决贫困地区生态工程建设资金不足、贫困人口因保护生态环境收入不高的问题,确保这些贫困地区生态屏障功能稳定。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特困 生态 连片 贫困 扶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