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关于更好地提高科研人员创新工作效率的几点建议

2017年08月02日 14:47 | 作者:张靖煊 | 来源:民建中央网站
分享到: 

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为其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团队通常由课题组或者实验室组成,其中的科研人员根据职能可大体分为四类,一是高级科研人员或者学术带头人,一个科研团队中通常只有一到两名,是科研团队创新思想(技术)的主要提供者;二是中级科研人员,是具体任务的负责人,根据不同分工,通常有多名,是科技创新思想(技术)的执行者;三是普通科研人员,是具体科研任务的完成者,诸如试验测试、数据分析等等;四是科研辅助人员,通常是为科研活动提供服务的人员,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维护、材料样品采购加工、文献资料查询、文档整理存档、财务等方面业务。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是一个科研团队的四类科研人员协同有序地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才有可能完成科技创新。

然而,目前科研团队的现状是,学术带头人终日跑项目、拉经费;中级科研人员整天忙着写本子、填表格、编预算;普通科研人员则加班加点做实验、写文章、报专利,同时由于收入有限,子女教育、购房等压力巨大,无法专心开展科研工作;而对于科研辅助人员,很多团队为减少经费支出,一般不用或者少用,其相应的工作都由普通或者中级科研人员分担。这就造成现在的科研人员既要懂得设备采购流程、又要熟悉财务报销流程、还要会编写合同、文案存档等工作,这使得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变的支离破碎,科研工作无法高效开展。

鉴于此,为改善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环境,提高其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特长,建议如下:

1、完善项目立项机制,做好整体规划和宏观设计。由于立项机构较多,出发点各不相同,往往会存在重复立项的现象,这一方面未能发挥科研经费的作用,而且也让科研团队进行着重复申请的工作。因此,在重大技术层面,应有客观、合理的顶层设计规划,整合现有国内资源,依据各个科研团队的技术特点和实力,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项目申请氛围,而不是让科研团队盲目地去尝试各种可能性,甚至是通过非常规手段来获得项目支持。

2、科研工作的管理需有针对性,让科研人员来管理科研问题。科技创新工作往往带有一定的探索性质,不能等同于工程,很多内容无法量化处理,需要有一定的自由度。而目前科研管理的强度几乎是事无巨细,最初的经费预算都需要精确写明开多少专家评审会、出差几次等等,预期成果方面还要写发表几篇文章,申请多少专利、培养多少硕士、博士生等等,这些内容并没有实质意义。科技创新成果的体现也绝不仅限于文章、专利及几名学生,而更重要的是工作内容是否解决了现有实际问题,或者发现了问题。知道问题原因所在,即使失败了,未实现既定考核指标也应该是很好的科研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科研工作的管理要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的自主权,不能整个科研工作都是为了最终的考核指标而努力,却忽略了项目立项的意义所在。

3、提高普通科研人员的待遇,完善考核晋升机制。普通科研人员是工作在科研一线的中坚力量,为使其安心工作,除提高待遇,解决其迫切的生活需求之外,在考核晋升机制方面也给予其足够的上升空间。这样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动力。普通科研人员往往会因为薪资待遇和晋升等问题频繁调换工作,这十分不利于科研工作的持续开展,也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

4、制定并落实科研辅助人员制度。科研辅助人员是一个科研团队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科研工作管理日益规范的前提下,增加科研辅助人员是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文档、表格、财务、采购等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之有足够精力投入到真正的科研当中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据统计,美国平均1个科研人员有1.06个科研辅助人员支撑其工作,其比例高于1:1。然而,现阶段由于受到课题经费的束缚,很多科研团队几乎都没有科研辅助人员,所有事务都由身负科研任务的人员分担。而且,目前科研辅助人员的地位和待遇也不甚明确,造成很多人不愿从事科研辅助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制定严格的科研人员和科研辅助人员的比例不低于2,即2个科研人员需配1个科研辅助人员。另外,科研辅助人员亦应有明确的岗位名称,如试验科辅、财务科辅、文档科辅等等,并给予其与主要科研人员相似的考核及晋升机制。

(作者系民建上海科技系统委员会会员、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先进装备中心项目负责人。)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科研人员 创新 效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