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参考 参考

校园腐败易发 如何防止“小管涌”变成“大塌方”

2017年09月04日 10:47 | 作者:司志民 石顺江 贺晓鹏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 

防止“小管涌”变成“大塌方”

长期以来,中小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尽管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有其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教育部门放权给校长,校长拥有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的权力,既管人管物又管钱,致使校长权力过大,过于集中,与之相配套的监督制约机制则不够健全。

目前,对中小学校长的监督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上级主管部门,二是学校内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不专设书记一职,往往书记校长一肩挑,而工会和职代会又流于形式,其职权未能得到行使。有权监督的距离远,距离近的无权监督或不敢监督,给腐败提供了滋生的空间。

此外,部分中小学还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已有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重视有余,对学校领导的党性教育、警示教育不够,学校资产处置、后勤经营外包等制度不健全。这些管理和制度上的漏洞,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中小学校长有了可乘之机。

曾担任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职业中专党总支副书记、校长罗先华在忏悔书中写道:“在担任校长的四年中,‘一言堂’‘说一不二’‘不允许有杂音’‘一切以我说的为准’等话语成为我的口头禅,别人有建议不敢说,说了我也不听。”监督的缺失让罗先华将手中的权力视为“橡皮泥”任其拿捏,学校俨然成为他一个人的“独立王国”。四川省金堂县隆盛镇小学原校长肖泉在担任隆盛小学校长期间,也由于不严格执行校务公开的相关规定,学校各类经费收支情况不及时向教师公开,经费开支不透明,导致教职工对此反映强烈。

“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肆意妄为,贪婪之心也会蠢蠢欲动。”河南省尉氏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任杰新表示,“唯有扎紧制度的篱笆,织密监督的网络,才能防止‘小管涌’变成‘大塌方’。”

守住校园一方净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整个的校长》一文中说:“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

中小学校长的自身素质、管理水平和教育理念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健康成长,校长心思用错了地方,上行下效,不良风气盛行,不仅影响教师干劲,更侵染学生心灵。

学习是健体丸,纪律是定魂丹。针对校园腐败,必须强化校长思想教育和廉洁教育,经常性地针对学校领导开展警示教育,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做到警钟长鸣,让他们时刻绷紧纪律弦,在思想深处筑牢廉洁防线。

同时,要强化制度约束,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决策民主化,建立以教师为主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决议和督查事项进展及执行情况,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决策一人说了算。财务公开化,重大事项及时公开,日常事项定期公开,做到事项明、账目清,主动接受监督。重大工程一律公开招投标,基建维修、后勤采购、食堂承包等达到一定金额的事项一律走招投标程序,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此外,要推行岗位公开竞聘,实行任期制、交流制。建立科学的竞聘机制,改变自上而下的权力授受机制,加大普通教职工在校长竞选中所占的比重,扭转校领导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状况,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教育教学上有本领、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选为学校的带头人。2017年6月,深圳市出台《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管理办法》,设置了独立的校长职级序列,建立“去行政化”的校长选拔机制。实行任期制,到任后进行综合考核,优胜劣汰,对群众评价高、综合能力强、表现优秀者予以重用。实行定期交流制度,优秀资源共享,促进校际之间共同发展,防止长期在某地任职关系盘根错节,束缚改革手脚,消除潜在腐败风险。

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治理和预防中小学校长违规违纪的问题,是一项长期工程,既要把好选人用人的第一道关口,又要织密扎紧制度笼子,充分发挥多方监督作用,守住校园一方净土。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校长 学校 腐败 中小学校 权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