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莫让改革成为学生的避“难”所

2017年09月14日 15:10 | 作者:含辰 |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万考生,但是选考物理的仅有8万人。在浙江高考改革新方案中,必考科目为语、数、英,考生可以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科目中选3门作为选考科目,被称为浙江新高改“3+3”模式。然而,谁也不曾想到,在今年的选考科目中,“物理”遭遇冷门危机。

浙江新高改的初衷无疑是好的,这不仅仅打破了长期以来“一考定终生”的高考格局,也重塑了传统意义上一刀切的“文理分科”模式,让学生有了充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这不失为高考改革的创新路径。

但此次“物理”遇冷门也在告诉我们:在长期功利性的应试教育下,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机制,要警惕目前改革助长投机,为学生个人成长和国家人才培养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地,高考“大跃进式”改革与传统的“3+X”模式在过渡期和对接期能否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式放开,能否真正的在循序渐进中与大学其它选拔机制和大学教育进行完美对接,这是“新高改”面临的时代命题。

平衡好各学科的难度和分值是高考改革的前提。在此次浙江新高改中,7门选考科目难度不尽相同,在假设学生同等智力的前提下,有些科目易得高分,有些科目则不容易得高分。在过去“文理分科”的时代,人数一向是“理多文少”,文理科进行比例分配,很多学生存在“被选择”的尴尬境遇,有失偏颇。学生也因此而对心中的象牙高塔失之交臂。而今,在“新高改”下,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家长、老师共同的趋利选择下,以“唯高分致胜”的理念选择容易拿到高分的科目,这就造成此次“物理”科目的失宠。另一方面,看似学生的选择权扩大,然而从根源上来说,选考科目侧重点和难度不同,评分标准和阅卷标准也不尽相同,在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科目的权利同时,“7选3”的方式存在着公平性和合理性的问题。

“+3”助长选择的投机性。从7门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选考科目无疑是对学生的减负,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自主权,课业压力也相对轻松,特别对于偏科学生而言更是大有裨益。但从长远角度来说,学生一味的为了考试只学自己用得到的科目,最终不利于个人成长和国家人才培养。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自然科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及创新思维训练起到关键作用。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门槛,源源不断地为大学输送人才,通过选拔的方式,间接地为国家人才培养输送新鲜血液,若学生在趋利选择下着眼于更容易得高分的科目,这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当下是创新的时代,也是国际人才竞争的时代,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创新力仍处于弱势,仍需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源源不断地涌流。

高考改革需与大学招生及专业设置相接轨。浙江新高改后,大学招生的生源质量是否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这需要大胆地存疑。由于大学专业的设置不同,每个专业分配的名额比例不一,对于仅有8万人选择物理的浙江地区来说,各个高校在浙江地区的招生计划是否要因此而改变?是否甚至会存在物理学空挡的现象?长期以来,大学与高中的对接相对较少,近几年出现了“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小语种”“保送生”等与高中学校对接的选拔机制和项目,而一旦学生有了“7选3”的选择权,在选择自身擅长领域的同时再次参与这些“自主招生”,是否存在着一种选拔机制的重复?无论是高校与高中对接的“自主招生”计划还是“7选3”模式的新探索,学生进入高校后能否因这些选拔机制而真正学有所长?而非仅仅是通过选拔拿到大学的“敲门砖”,这是大学与高考需要对接的崭新命题。

高考自恢复以来,每年高考季是社会舆论热议的话题,身处在高三的“高三党”更是被誉为“最不易的人”。很多声音在呼唤高考改革,庆幸的是,我们看到了改革的第一步,但改革路上的新困难、新问题、新挑战仍需实践的检验和磨合,无论怎样,莫让高考改革成为学生的避“难”所。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学生 改革 科目 高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