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报告文学:大地之子黄大年(全文)

2017年11月24日 08:48 | 作者:吴晶、陈聪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从没有这样一种写作经历,一个逝去的人开始频繁走入梦境:

圣诞平安夜,独自在机场默默挥别英伦生活的黄大年。

地质宫翻修时,一手写报告,一手抱个水盆接雨的黄大年。

组织郊游时,跪在地上给大家照相照到后背湿透的黄大年。

当上班主任,自己掏钱给学生买电脑、订期刊的黄大年。

汇报项目前,抓起一把速效救心丸就塞到嘴里的黄大年。

连夜奋战后,“咣当”倒地却不许学生说出去的黄大年。

……

在梦中,我们就在他左右,有千言万语想冲口而出,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在这种似真似幻的梦境中,无数情绪交叠纠缠,有冰点,也有沸腾,有泪痕,也有火光。

尽管我们再三争取,张艳从没有接受过采访,但仅通过他人的讲述,就足以令人锥心刺痛。他们一路相携,从没见他们红过脸,他尽力抽出时间带她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为她照相,两手相牵;为了能回家多陪陪她,如果当天能够返回,他常在外地开完会就直奔机场、车站。他走后,她只守着他,不再与外界对话。这样一种相守,远比朝朝暮暮还要情深义重,让人每每想起都愈加心痛。

于平说,黄老师唯一一双正装皮鞋和一套正装西服是一次在国外开会时赶着去买的。会议要求着正装,黄老师本来想按以前的办法,管当地的朋友借,结果发现没有和他尺寸相当的,只能赶着买了一套。在这样一个功利化的社会,黄老师这么一个经手的都是几亿元大项目的人,却过着这么朴素而超然的生活。

而就是这样质朴的人,每当听闻学生家里有困难,他就掏钱资助,不知道为此花了多少钱。扪心自问,有几人能做到?所以他的学生们说,“老师不是普通的人”。所以他才会带给每一个走近他的人,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精神的洗礼。

难忘黄大年的妹妹黄玲发来的一张黄老师照片和他外孙照片的拼图。看着两人相似的轮廓,我们一瞬间被冥冥中生命的轮回感击中,一种从生命中超脱、在死亡中升华的体验使我们内心陷入久久的澎湃。那是一种厚重到可以深藏经年,浓烈得可以喷薄而出的情绪,使我们写下每一个字时都充满敬畏、不敢矫作。

黄大年走了,他生命的冰点却点燃了很多人的灵魂。

总在深更半夜接送他的刘国秋很朴实,也很直白:“我们没白没黑地拉活儿,是为了赚钱,可是你说黄老师图什么啊?我和他说话不多,他上车经常倒头就睡,可是我能感觉他是个大人物,他不缺钱,可是他这么拼命干工作,他就是有钱也没命花啊。”

刘国秋的话,叩击着我们的心灵。

刘国秋依然保存着他和黄大年轮流用过的那套枕头和毯子,赶上深夜拉活儿,他还会枕着、用着。他说:“黄老师的骨灰还存放在长春,如果哪天他的骨灰要运回老家,别人不拉他我拉他。”

还有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的姚立华老师。她说,在一次“强迫”黄老师参加的娱乐活动中,大家为他点了一首《红河谷》,唱完后他很高兴,又主动点了一首《送战友》。姚立华记得,这是那天晚上黄老师唯一点的一首歌,他唱得投入而动情。

姚立华说:“黄老师,您一定要学唱《鸿雁》,和您的气场很合。”他却有些羞涩地说:“姚老师,其实我还是最喜欢《我爱你,中国》,我一定要学会这首歌。”

黄大年走后很久,姚立华基本不敢碰《我爱你,中国》这首歌。她说:“黄老师给这首歌灌输了一个新的意义,再唱这首歌已经完全不同了。他教我懂得,唱歌的人究竟在唱什么,其实唱的就是一颗心,否则你所有的技巧都没有意义……”

听她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们又一次不能自已。是啊!黄老师也教我们懂得,如果我们写不出那一颗心,所有的技巧都没有意义。

最后一次离开长春前,焦健带着我们去了长春殡仪馆,殡仪馆街边的商店都很简陋,我们只得买三枝仿制的黄菊花,默默地走向骨灰存放室。

骨灰存放室内,黄老师的格子是第67号。骨灰盒上,覆盖着一面党旗。他的相片旁边,学生们用水晶镜框装裱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他的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那上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8个字格外醒目。

清明节、端午节、父亲节,学生们都给黄老师带了礼物:一把微型小提琴,一个羽毛球拍挂饰,一瓶黄老师爱用的CK香水……

还有一棵水晶苹果树,五彩的苹果挂在树梢,只有一个掉落在地,象征着牛顿的万有引力研究。学生们懂他,他一生做的研究都与此有关,也许在另一个世界,他看到这些,也会欣然一笑吧。

看着那个掉落的苹果,我们又一次落泪了。很抱歉,黄老师,总说人的生命有轻如鸿毛,有重于泰山,你生命的重量留给这世间的震撼,也许我们的笔力难以企及万一。

静默良久,我们把花轻轻地放在柜子的脚下。然后低下头,深深地,鞠躬、鞠躬、再鞠躬。

不再悲伤,因为这片他用生命交付的大地,已铭刻他无声的誓言。

曾有人说,遇见,即是一次改变。

遇见黄大年,让我们意识到,人的灵魂假如只是拘泥于个体的褊狭之中,便只能陶醉于自我的小小成就。当我们每天抱怨着这尘世的苦与累,当我们内心的天平常因为私利的得失而倾斜,总有这样的人,梦想让国家和人民都能有美好的明天、高品质的享受,他们便乐于为着这梦想,做出伟大牺牲!正是这样的人聚合起来,才成就了事业,凝聚起信仰,推动了中国!

黄大年为祖国而澎湃的生命,也让很多人与我们同样澎湃着……看着网友们“看哭”“中国脊梁”“国士无双”等如潮的评论,我们深切感到,媒体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媒体映照什么,时代就是什么。在这个所谓“大师尽逝、信仰缺失”的时代,有很多人依然在期待一种主流的价值去点亮他们的心灵,期待一种温暖的精神去浸润他们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以来,全国范围内发起“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活动,黄大年事迹报告团深入各地巡回宣讲。

“虽然黄老师已经变成了一个‘典型’,但他其实不需要任何拔高。”于平常常会想,如果黄老师活着,他依然会希望人们写他的时候不要夸大,“因为他生前是那么真诚和低调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如实还原,他心里会很难过。”

美丽的生命从来无须雕琢,因为它本就简洁而深刻。

任波说,大年学长会一直活在人们心里。因为他给这个世界以启示:生命除了长度,还有深度和高度。“怎样让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大年学长用他走过的足迹给了我们答案……”

泰戈尔曾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如果只能活一次的生命可以如此壮阔,一生亦是永恒。

而今,地质宫五楼那扇熟悉的窗户,再也没有寒夜的灯火。于平说:“已经习惯了每次走过文化广场,都会抬头望向地质宫五楼那个窗口,通常黄老师办公室的灯都会亮到后半夜,甚至更晚。可是从现在起,我再也看不到灯光,因为那个点亮它的人累了,想休息了,而且一狠心给自己放了一个没有期限的长假……”

从不懂他到理解他,再到唤起更多的人仰望他、追随他,黄大年以生命引领我们发现:如果我们手握的那支“笔”能够忠实记录这份热爱与忠诚,他用生命点亮的那盏灯就会照得更远、永不熄灭。(完)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报告文学 大地之子黄大年

更多

更多